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2007年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昨日(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調查顯示,根據城鄉居民的看法,目前「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問題」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會問題。
此次調查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130個縣(市、區),260個鄉(鎮、街道),520個村(居委會),訪問住戶7140餘戶。
在調查的17個社會問題中,根據城鄉居民的看法,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會問題依次為「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問題」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問題」,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貪污腐敗問題」、「養老保障問題」與「教育收費問題」。
在以往的調查中,就業失業、收入差距、貪污腐敗、社會保障通常是排在前四位的社會問題。「看病難、看病貴」被排在第一位,這是第一次。藍皮書認為,這說明看病問題在當前反應比較強烈。
藍皮書指出,九成左右的城鄉居民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比較樂觀。調查顯示,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是很好的」表示比較同意或很同意的占90.5%。
■藍皮書解讀
社會經濟地位認同感偏低
「中層」認同比例為39.6%,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藍皮書指出,此次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城鄉居民社會經濟地位「中層」認同比例為39.6%,不但低於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低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在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和下層五個層級中,認為自己屬於「上層」的僅佔0.5%,屬於「中上層」的占5.4%,屬於「中層」的占39.6%.屬於「中下層」的占29.1%,歸入「下層」的占24.5%;此外,1%為「說不清」。
藍皮書認為,這種社會經濟地位認同普遍偏下的情況,說明在快速變遷過程中,由於分配秩序的問題,不僅低收入群體不滿意,一些中層和中上層收入群體也不滿意。
居民首要關注社會保障
逾三成城鎮居民表示未享受任何社保項目
藍皮書顯示,公眾關注的首要焦點問題從之前連續5年的「下崗就業」問題變成了「社會保障」問題。
在調查中,對於社會統籌基本醫療保險、社會統籌大病醫療保險、社會統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失業保險、社會統籌工傷保險、社會統籌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貧困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這8種社會保障類型,32.5%的受訪城鎮居民享受了其中的1-2項,享受了3-5項者比例為24.8%,36.2%城鎮居民表示,對於這8類社會保障項目,自己目前是一無所有,一項都沒有享受到。
社會統籌養老保險在本次調查的15至65歲城鎮居民中的覆蓋率最高,達到49.6%;其次是社會統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39.9%;再次是社會統籌大病醫療保險,為28%。
■相關新聞
「中國實際收入差距擴大到18倍」
藍皮書主編李培林教授認為,這種差距在向縱深發展
在昨天的發佈會上,《社會藍皮書》的主編李培林教授說,收入差距的擴大已表明,最高20%的人口與最低收入者,實際上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而且這種差距在向縱深發展。
過去,城鄉的差距和地區的差距要比總體的差距小很多,特別是東部率先發展之後,東部的差距拉得很大。
但現在西部的差距已經超過東部,而且農業戶、非農業戶,由於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同,造成了農民內部差距比較突出。除了收入以外,財產的差距實際上擴大了比收入還要快,收入差距達到了70多倍。由於國家過去沒有財產的統計制度,所以對於過去財產狀況分化的情況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
在市場定價情況中,一般製造業和壟斷行業的工資水平這幾年也在迅速拉開,在國家定價的制度當中,公務員的工資也由於區域之間財政的差距,現在差距越來越大。公務員工資地區差距也達到了十幾倍。
李培林說,在中國分配製度快速變化,從比較平均的狀況到收入差距拉開的情況下,首先要建立起一個讓大家覺得建立一個合理公正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慎用幸福感指標表示政績」
社科院有關專家指出,幸福感與生活水平高低關係不大
據新華社電中國社科院有關專家指出,現在有些地方政府把幸福感列入發展評價指標來表示政績,此舉應當慎重。
在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25日推出的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專家指出,國內外對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一種感覺,它並不直接與財富多少和生活水平高低相關,也不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生顯著變化。對幸福感影響更大的可能是預期高低、慾望大小、社會開放程度和社會變遷緩急等因素,所以,億萬富翁和土著村民的幸福感可能差異不大。
有關專家認為,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成就感、社會認同等,是分析社會形勢和把握發展變化趨勢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也要看到,社會心態的影響因素非常複雜,不能簡單地使用某些社會心態指標來表示政績,那樣做有時會進入誤區。(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