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瞭望》新聞週刊報道,2007年11月的中國CPI指數高達6.9%;而稍後公佈的美國輸入物價指數,月率也增長了2.7%,超過預期0.7個百分點。數據公佈後黃金價格大漲,顯示國際市場對全球通貨膨脹的預期升溫。
從各國的表態看,歐洲央行對通貨膨脹的警惕最高,但礙於歐元已經升值太多而無法採取更激烈的行動;中國已確定「從緊」貨幣政策,並將「防通脹」確立為2008年的首要任務;美聯儲似乎仍在對通脹遮遮掩掩、輕描淡寫,其必須在通脹與經濟衰退之間進行選擇的境況,使其只能對「輕微」通脹持容忍態度。
遲疑,可能加劇未來全球的通貨膨脹預期,進一步推高各自國家的通貨膨脹水平。對物價未來大幅上漲牽引力最大的是能源與糧食。國際油價1月2日首度上破100美元,油價漲會帶動許多行業的工薪和產品價格出現普漲,進入工資漲,物價更漲的惡性循環;更讓人擔心的是糧食,雖然中國2007年糧食豐收,但現在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已經出現暴漲,未來仍可能進一步上漲。
國際權威機構預測,過去全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家現在都在極大限度地減少出口,有的是因為氣候的原因,例如澳大利亞、阿根廷,有的則是因為本身消費極大地增加,例如美國、巴西。數據顯示,美國小麥的庫存不斷下跌,現在已經跌至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預計,到2008年底,可能會降至2.8億蒲式耳,而2007年初還有3.12億蒲式耳。在全球糧食緊張之際,美國糧食庫存不增反減,這已經發出了一個不祥的信號:美國糧食庫存的急劇下降和世界許多國家出現的食品大幅度漲價現象,一定會使儲備糧食成為熱門,甚至可能出現惡意囤積以牟取暴利的現象。總之,很多跡象表明,2008年的糧食供應可能告急,並可能與油價聯手推動物價全面上漲,帶來通貨膨脹創出新高。
從市場基本面分析和國際期貨市場的技術走勢看,雖然大豆和小麥的價格已經漲到「令人非常不安的程度」。其中2008年3月交割的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已經上漲至每蒲式耳9.29美元,接近2007夏9.61美元的歷史高位。但這可能是新一輪升勢的起點,原因是週期沒有見頂。
同時,市場資金正在悄悄向糧食期貨市場轉移,以繼續在2008年做多。我們看到,許多國家在公開鼓勵儲備,市場對價格仍然會上漲的預期也會推動大多數國家和企業增加庫存,這必然推動糧食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更糟糕的情況是:玉米、小麥與大豆價格的上漲將不斷推高農民的飼料成本,最終使大多數國家的消費者面對更高的肉、禽、奶價格。
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很多國家的央行對通貨膨脹預期升溫沒有心理準備,甚至採取了默認物價上漲的態度——以為物價不會出現大幅度全面的上漲。比如,一些國家的央行為了避免美國次貸危機的衝擊,正在試圖通過降息舉措,使經濟保持像過去幾年那樣的增速。而銀根的放鬆正好給那些借錢囤積的人提供了廉價的資金,實際是為通貨膨脹推波助瀾;而一些國家的央行則對貨幣政策是否能夠幫助物價降溫持懷疑態度。認為物價的結構性上漲與流動性氾濫無關。
的確,流動性氾濫從直接的原因看是由於出口太多,貨幣被迫發行。但經濟過熱和資本項目被嚴格管制仍是重要原因,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日本的貿易順差巨大,而物價反而不漲的原因。因此,通過緊縮銀根和貨幣制度改革將經濟增速降下來仍是治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