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數據顯示,中國2月份貿易順差和出口增速雙雙回落。出口為873.68億美元,同比增長6.5%,增速比上月大幅下降20.2個百分點;進口788.13億美元,同比增長35.1%,增速比上月大幅上升7.5個百分點;當月實現順差85.55億美元,比上月減少109.35億美元。
上海金融報發表王淩的文章稱,目前外界對於2月份貿易順差和出口增速回落的解釋,主要集中在短期因素之上,如春節減少工作日,雪災導致停產、減產和斷貨,以及去年同期集中出口拉高了基數。不過在PPI創下新高的背景下,我們有理由為更悲觀的結果做好準備。
由於人民幣升值的漸進性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滯後性,出口企業經營層面的變化反而容易被忽視。事實上,僅僅是成本上升和利潤下降的疊加效應,就足以使大量企業完全退出市場,或放棄出口業務。
從實際情況來看,企業主動和被動放棄訂單的跡象越來越嚴重。由此看來,今年外貿企業的生存環境將非常嚴峻。
回到中國國內市場,各地不明朗的房地產銷售形勢是今年最大的隱患。雖然北京、上海的成交量處於緩慢回升中,但以深圳為代表的更多城市仍然低迷。部分城市的打折銷售并未起到明顯的刺激作用,這可能意味著未來的價格重心還有下調的空間。
文章指出,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負面信號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消費者信心顯示,通脹對居民消費的抑製作用已開始抬頭。如果居民實際生活水準進入下行通道,一些對下半年反彈存在樂觀預期的企業,就可能為錯誤的擴張和資金使用計劃付出代價。
總體來看,在上述內、外部壓力下,要維持近兩年工業企業利潤普增的局面難度較大。一旦經濟規律制約行業回報回到「合理」水平,加息週期下壞賬飆升的案例很可能不斷重複,尤其是中、印這樣信貸多年持續高增長的經濟體。
統計數據顯示,農信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貸存比儘管有所波動,但是分別穩定在69%和65%,與金融系統的平均水平相似,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存比超過70%,明顯高於金融業平均水平,1月份則可能達到77%的高位。與此同時,民生、華夏等銀行的經營性現金流紛紛出現負值。
由於在存款和客戶資源爭奪中處於劣勢,中小銀行使用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來增加流動性。這些增加的吸儲成本,將轉化為更大的盈利壓力和貸款衝動。如果說國有商業銀行憑借較好的政策傳導性和風險管控能力開始收縮貸款規模,資金本已十分緊張的中小銀行,其風險敞口卻隨著貸款規模相應增加。
而典當等機構增加的房地產貸款,主要流向規模較小、資金緊張的中小房地產企業。在典當資金普遍具有的苛刻條件(高利率、折價、短期)下,貸款企業的支付能力并不穩定。某種意義上,這些正規銀行計劃之外的貸款,已經具有「次級」的特徵。
文章強調,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應該警惕,儘管自身已經控制了參與程度,但通過企業間擔保和資金拆借,風險傳導途徑依然存在。過度放款於中小房地產行業,或放縱借款方以「短貸長投」的形式將資金用於房地產開發,已經為將來的壞賬埋下「炸彈」。在今年的宏觀環境下,這些本土「次級」貸款只要產生,可能比美國更快地轉變為壞賬,并最終向銀行轉嫁。為防止被波及可能的「次貸」風險,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需要提升對中小銀行和相關機構的風險防範,即時進行風險隔離,或尋求更合理的風險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