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紀檢組組長、原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彭森17日說,美國次貸危機擴散以來,國際資本為了迴避風險,轉而大量進入石油、金屬、礦產品和食品市場,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這些產品價格大幅上升。全球正進入一個「通貨膨脹恐慌」時代。
據新華社報道,在合肥舉辦的第二十八屆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上,彭森指出,受國際資本大量進入影響,世界石油價格輕而易舉打破100美元一桶大關;黃金價格一舉突破1000美元一盎司大關;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米價格在2007年分別上升58.2%、44.4%、6.2%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0%、29%和42.8%。
在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和持續上升的成本推動下,美國今年4月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折合年率同比上漲6.5%。歐元區4月PPI為3.3%,接近於歐洲央行規定的通貨膨脹水平上限。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則深受成本推動和輸入型雙重通貨膨脹之害。
彭森說,今年1季度美元對歐元、日元和英鎊仍分別貶值7.24%、9.8%和0.16%,對人民幣貶值4%。世界主要貨幣之間匯率的大幅波動,實際上是美國通過弱勢美元政策輸出衰退、轉嫁危機的後果,既加劇世界金融和貨幣形勢動盪,也增大世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