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6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專家張明發表的一份報告稱,在一定的經濟學模型假設下,流入中國的熱錢規模已達驚人的1.7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大約相當於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104%。
這一數字「橫空出世」後即得到了鋪天蓋地傳播,並被很多媒體和專業研究人員廣為引用。
《中國經濟週刊》報道,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7月7日接受採訪時表示:「1.75萬億的熱錢超過了我國的外匯儲備,統計方法很不科學。如果做熱錢統計,首先要按照國際標準(在資本項目下快進快出的資金)進行,他(張明)不按國際標準計算,而是按自己的方法算了一個數字。」
另外,該部門負責人還明確表示,國內不存在熱錢,希望通過報道「能正本清源」。
.算「熱錢」:N種算法和N個結果
就在張明的此報告在社科院網站上公佈後不久,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隨即發表報告稱,流進中國的熱錢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2005年至今的熱錢流入量為3109億美元,就算撤出,對中國的經濟影響也微乎其微。
據專家介紹,張明的研究結論之所以會與其他機構的數據出現差異,主要是模型假定有所不同:一是將熱錢在中國高達5000多億美元的盈利數額,也算入熱錢範疇;二是對熱錢的估算時間,一般是從2005年計起,張明此次研究的起始時間則是2003年;三是在推算過程中採取了高估原則;四是在對外匯儲備增加額進行調整時,還綜合考慮了匯率變動、儲備投資收益、央行對中投公司的轉賬等一系列因素。
外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也不認同張明的算法:「張明估算的數字,無論是從統計口徑,還是中國當前經濟形勢所引致的資金流入的動力,都不盡合理。首先,他把這麼多年外商投資中國的利潤也當作熱錢,值得推敲。在中國的諸多外商投資企業,每年賺取大量利潤是正常的。外資賺取利潤,就應該讓資金流出去,而不能把這部分資金當作熱錢。其次,將時間段前移至2003年,即把2003年至2005年進來的資金也當作熱錢來處理,也不合理。中國經濟真正熱起來的時候是2005年、2006年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起來以後,主要是有了一定的利差或者利潤可賺,熱錢才會進來。」
據瞭解,現在學術界計算熱錢的方法五花八門,最常用的和比較流行的算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把外管局編製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錯誤與遺漏」項目的數據算成熱錢;二是用外匯儲備增加量減去貿易順差再減去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入,得出熱錢數值。
國際金融專家、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研究員王元龍博士認為以上兩種算法並不嚴謹,他分析說,「第一種算法,外管局在編製國際收支平衡表時,有時因為統計口徑等種種原因出現編不平的情況,為了使國際收支平衡表能夠平衡,專門設立了『錯誤與遺漏』項目,把編不平的數據都放在這裡,但這個數字並不意味著就是熱錢;第二種算法,商務部公佈的FDI(外商直接投資)數字和外管局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FDI數字本身就有出入,這樣得出的數據也值得商榷。」
外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也認為,簡單地用外匯儲備減去貿易順差減去FDI這種算法並不準確,拋開FDI數字統計口徑的不同,這其中還遺漏了一大塊——外匯儲備收益。「每年一萬多億的外匯儲備到海外投資都是有回報的,如果按照5%的回報率,至少每年有500億美元的收益回報。」
「現在國內有些研究者認為根據對中國的影響和作用,熱錢包括國際短期資本,也包括中長期資本,這樣的定義脫離了熱錢的本質,結果失真,造成誤判。」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研究員王元龍博士分析。
.「不存在熱錢,只存在異常資金」
外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熱錢的具體數字,外管局至今沒有統計過,主要是因為外管局並不同意熱錢的概念,也不認為中國有熱錢存在,「我們認為只有一些異常資金」。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說,目前熱錢主要通過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以及非法渠道(比如地下錢莊)三種方式進入國內。由於我國當前資本項目管制較嚴,熱錢的進出成本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要高。這樣一來,與外貿企業相勾連利用虛假貿易和地下錢莊成為熱錢進入中國的最主要渠道。
對此,這位外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解釋說,「一些虛假的海外機構在中國設立虛假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經過工商註冊、外管等程序成為合規的外商投資企業後,把錢倒進來,但是並沒有真正從事相關領域,而是把錢挪移到股市、房地產等領域。我們把這部分資金稱為異常資金,而不是熱錢,因為這部分資金將來出去也困難,如果撤資也會有清算等程序,不會很快就能走掉。」
除了否認外貿渠道存在熱錢外,通過地下錢莊進來的資金,這位外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也不認為是熱錢。他說:「只要有資本管制,就會有地下錢莊存在。這在各國都一樣。但我國的資本管制還是很有效的,因此,地下錢莊也不會是熱錢流入的主要渠道,通過我們的國際收支報告以及其他的統計數據來看,大量的資金還是通過正常的貿易渠道和FDI進來的,而不是地下錢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