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新華網北京11月9日報道,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十項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那麼,這次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傳遞了哪些新信息?
發出保增長的強有力信號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具體措施,中心目標在於「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受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9.9%,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面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
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就是要以提振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後兩年多時間內約4萬億元新安排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最為直接。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政府投資將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市場信心將會進一步恢復,我國經濟完全能夠保證平穩較快增長。」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
事實上,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今年年中國家已將宏觀調控任務調整為「保增長、控物價」。當前,「保增長」成為最重要任務。
擴大投資規模與優化結構並重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在1998年我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再度啟動。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我國於1998年宣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穩定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針對投資過熱等問題,於2005年轉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
此次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積極」,意味著我國將再度加大財政支出,擴大投資規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經濟。
十項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可以看出,這次積極的財政政策不但著眼於拉動經濟增長,更強調了夯實基礎、保障民生,體現了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並舉。此舉既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應急之策,更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合理擴大信貸規模
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是我國十多年來在貨幣政策總稱中首次使用「寬鬆」的說法。此舉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就是要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998年我國開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鬆」,貨幣供給取向發生重大轉變。
其實,在今年年中貨幣政策已進行了靈活審慎的調整,9月份後央行連續三次降低利率,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為防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金融的衝擊,有必要及時靈活地調整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相關經濟政策,力爭把這場危機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央行新聞發言人李超此前已表示。
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
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擴大內需已成經濟工作重點。初步匯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重建等方面建設,從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我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13.7萬億元,而這次僅兩年多時間新安排的投資就達到約4萬億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擴大內需,眼前靠投資、長遠靠消費。從十項措施可以看出,對於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為消費創造條件,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等更是直接拉動消費的舉措。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成為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的一大亮點。
這次中央採取的擴大內需政策,將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避免重複建設;既有利於拉動當前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既能有效擴大投資,又能積極拉動消費。
百姓將從十項措施中受益
在這次公佈的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當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進一步擴大內需各項建設之首,通過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強消費能力,以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的意圖十分鮮明。
國家將通過增加政府投資,集中解決民生等領域的歷史欠賬,加快辦成一批人民群眾熱切盼望的大事、實事。具體建設項目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工程等;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電網等;加快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進行改造等;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提高低收入群眾等社保對像待遇水平,則會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也是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的有效辦法。通過把民生工程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在加強社會事業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添後勁
這次公佈的十項措施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重點之一。未來我國將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將有較大幅度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但與世界先進水平依然有較大差距,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例如,2007年我國每萬人擁有鐵路0.6公里,而美國達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
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既發揮投資對經濟直接拉動的作用,又為經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浙江嘉興一家箱包製造企業負責人施紀鴻對政府將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充滿期待。他說,若能在長江沿岸建設標準集裝箱碼頭,箱包行業就可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不但企業降低了成本,中西部地區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對企業和國家都非常有好處。
增值稅改革減輕企業負擔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中,備受關注的一項就是全面施行增值稅轉型。按照部署,要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據測算將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減少重複徵稅因素,降低投資成本,可以有效地鼓勵投資,增強經濟活力。
增值稅改革在企業界已成為共識,這項改革此時出台也正是應時之需。目前,我國已經在東北等部分地區開展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斌認為,全面施行增值稅轉型必將有利於企業經營和利潤的增加,也為企業結構調整提供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