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專訊】據台海網11月26日報道,上週末,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下簡稱「長老教會」)、「本土」社團共同發起的「挺扁晚會」,上演了一出鬧劇。仔細回顧最近兩個月來由「獨派」組織的「挺扁」活動,常會看到長老教會活躍的身影。這個教會為什麼如此熱衷「台獨」等政治活動?它的發展脈絡如何?在民間的影響力又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台灣「中研院」的林昌華教授。
影響不可小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牧師馬雅在台灣南部及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在台灣北部開展的宣教工作。但由於東西文化的衝突,宣教工作沒有太大進展。1951年3月,在台當局的支持下,南北兩個不同源的長老教會合併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其規模迅速擴張,組織也愈加完善。
據林昌華介紹,長老教會目前教徒有20多萬人,由總會、中會、小會組成,有完善的組織體系,影響不可小覷。平時傳道時也注重興辦學校、醫院等慈善事業,再加上具有國際背景,無論在政壇還是民間都有相當的影響力。
1970年,「本土意識」很強的高俊明(如圖)出任長老教會總幹事,次年10月台當局被逐出聯合國,島內各種思潮紛紛湧現。長老教會開始利用在民眾中的影響力及廣泛的海外關係,率先公開挑戰國民黨權威。1971年發表「國是聲明」,要求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當時在國際上給台當局造成很大的壓力,在中美建交前,長老教會發表了更具震撼性的「人權宣言」,明確主張台灣「獨立」。林昌華透露,對長老教會這些舉動,台當局考慮到它在島內與國際上的影響力,對其仍是採取爭取態度,不想讓它走在「政府」對立面,只是進行口誅筆伐而已,並沒採取具體懲罰措施。相對其他反「政府」人士動輒判刑甚至被殺,台當局對長老教會的做法比較「仁慈」。林昌華說,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長老教會和民進黨「合流」共同挑戰國民黨權威,要求「民主化」和「本土化」,這對曾有恩於它的國民黨來說,是始料未及的。
「本土」色彩深厚
林昌華表示,長老教會教義裡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釘根本土,認同所有住民」,加上平時採用閩南語宣教,這讓它比別的教會有更深的「本土」色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老教會的民主、「自決」運動很自然與具有相似訴求的「黨外運動」結合在一起。據林昌華介紹,民進黨大佬如尤清、張俊雄、黃天福、翁金珠、張俊宏、洪奇昌等,在1970年代初皆成為長老教會的教友。張俊雄當時還曾擔任《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理事長,而號稱「黨外運動旗手」的施明德也和長老教會過往甚密,「美麗島事件」爆發後,長老教會因幫其藏匿,一干人等後來還被判處有期徒刑。長老教會的高層如高俊明、黃武東以及傳道人員如謝秀峰、蔡有全則直接為「黨外」人員助選。
林昌華說,當時黨外人士除出版雜誌傳播民主思想外,另一個重要宣傳渠道就是透過長老教會的各級神學院,尤其是台南神學院,當時更被稱為「黨外大本營」。另外,由於神學院的海外背景,其師生可以自由地在校內取得政治禁忌書刊,看完後再將民主思想傳播到校外,對「黨外運動」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作用。林昌華說,「黨外」整合為民進黨之後,長老教會和它仍是戰略上的盟友關係,他們聯手向國民黨當局施加壓力,大大加快了「解嚴」和「民主化」進程。
立場極端「台獨」
民進黨執政後,長老教會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從原來反「政府」轉變為支持並監督「政府」。陳水扁上台不久它就曾透過許多場合表達力挺之意,與支持立場相比,它所標榜的「監督使命」就遜色多了,也只是當民進黨為爭取中間選民而欲拋棄「台獨」路線時,長老教會才跳出來進行嚴厲的批評,目前它是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主要代表。林昌華透露,長老教會如此深地介入政治,也曾引起教內有識之士的憂慮,擔心「政治信仰」會取代「宗教信仰」,最終偏離教會宗旨。
在「百萬人倒扁運動」中,高俊明「護扁」心切,曾以嚴厲措辭批駁與其私交甚好的施明德是「賣台第一勇士」;趙建銘因「台開案」東窗事發失業後,長老教會所屬的台南新樓醫院不顧外界觀感,主動提供崗位幫其解決生計問題;今年扁家「洗錢案」事發後,陳水扁「溫暖之旅」的重要去處就是各地長老教會,高俊明等牧師也常光臨扁家,帶領他全家一起禱告。可見,長老教會對「帶領人民終結外來政權」的陳水扁格外「體貼」。
與此同時,長老教會對任何改善兩岸關係的行為都極為仇視,前不久陳雲林會長一行赴台,長老教會帶頭圍攻他們下榻的圓山飯店,這種「不問是非,只問藍綠」的立場受到很多民眾非議。林昌華表示,高俊明當了20年總幹事,被視為該會精神領袖,他的「極獨」立場已深深影響很多教徒,雖然內部特別是北部教會有較理性的聲音,但常被湮沒在一片「台獨」聲浪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