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兩會前瞻: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關鍵是控制公共權力


http://news.wenweipo.com   [2009-02-25]    我要評論

【文匯專訊】在全國「兩會」即將啟幕的前夕,中國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進程也在提速。

 據中新網報道,日前,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的信息顯示,有十七個省(區、市)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獲中央批准,並將陸續向社會公佈,其他地方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正陸續上報中央。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已經在中國各省級城市層面上第一個完成了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督機構的改革,「大衛生局」已經形成。

 由此看,地方機構改革已開始從案頭進入具體實施的操作階段,未來時日其改革的前景如何?焦點何在?成效多少?相信是「兩會」代表委員桌面上下議事的話題。

 去年「兩會」之後,中國國務院層面的機構改革立即展開。一年來,重組後的大部委陸續掛牌,以定職責、定機構、定編製為內容的「三定」工作,在國務院各部門中施行,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任務已告階段性完成。隨後,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於去年八月召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工作會議。標誌著地方機構改革工作的跟進啟動。

 客觀而言,相比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地方機構改革的工作更加繁重。觀察家認為,地方政府的編制更為臃腫,職權交叉、權責不清的情況比國務院部委更嚴重,梳理工作將會更加艱難。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機構改革也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探索地改革了五次。五次改革,適應了中國經濟體制變革的需要。「但成效還不是很顯著,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這位「大部制」改革的倡導者指出,地方部門設置不合理、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民眾辦事難;行政審批手續繁雜,辦事效率低;行政運行成本高,政府自身費用過多;權力濫用,以權謀私等等,這些是地方政府被民眾詬病最多之處,也是衡量機構改革成效的關鍵所在。地方機構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把權還給百姓,控制公共權力」。

 據照中央政府的要求,第六次地方機構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突出不同層級政府履行職責的重點,形成全面銜接、分工合理的職能體系;加強直接面向基層和民眾的「窗口」機構的服務與管理。簡言之,就是將什麼都管的「婆婆政府」改造成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

 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比,此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範圍更寬。

 首先是橫向的機構整合。地方政府將參照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式,同時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進行「大廳局」機構的整合。以此減少與優化機構的設置,解決部門利益膨脹和衝突,同時嚴格控編、強化部門責任,以解決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

 其次是縱向的行政體制改革。地方機構改革將繼續推進「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此項改革如果落到實處,可解決市縣之間「爭資源、占土地、搶項目」的內耗現象,同時可緩解基層財政困難,令中國廣大的縣域經濟得到發展,惠及最基層的民眾。事實上,縱向的體制改革,還涉及到「垂直管理」問題,「垂直管理」的部門與地方政府如何協同合作,關係到各方工作的理順。

 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實質上是一種權力格局的重新調整,將會更加直接和深刻地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同時也將會加大改革的阻力。部門的存廢、官員的調整、財權的轉移、人員的安置、人情的糾葛,事事都可能影響改革的成效。

 畢其功於一役的改革,是不現實的希望。但人們也不願看到「換湯不換藥」似地不斷「重複昨天的故事」。在群賢畢至、地方高官雲集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智慧與決心,能否建立起會場外億萬中國黎民對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信心,令人關注。

聚焦「兩會」
      責任編輯:
兩會前瞻:農村民生大考中國政府      [2009-03-01]
上海磁浮列車發生故障停駛      [2009-12-31]
解放軍設立海外基地 外交部回應      [2009-12-31]
北京「火樹銀花」迎接新年      [2009-12-31]
外交部:理解英揆推遲訪華      [2009-12-31]
胡錦濤新年賀辭重申堅持一國兩制      [2009-12-31]
胡錦濤發表2010年新年賀詞      [2009-12-31]
深圳警方檢170公斤毒品 拘七人      [2009-12-31]
系統過於靈敏 武廣高鐵又出錯      [2009-12-31]
湖北男子連傷五人跳江失蹤      [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