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既然有常設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就應該讓質檢、工商、農業等幾個部門齊頭並進,現在又多了個中間環節,跟原來的管理有什麼差別?」在北京會議中心九三學社界別的小組討論會上,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提出疑問。
他認為,「新食品安全法是好法,很及時,但解決問題還是不徹底。」比如,新法提到要設立常設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但在後面說要由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而原來國務院就有領導小組,有點多此一舉。
支建華說,此外,新食品安全法還有沒能覆蓋到的空白地帶,「三鹿奶粉事件就出在這裡」。他說,前面產奶與農業部門有關,後面製造奶製品有歸質檢部門管,「但奶站收奶這個結合部,卻成了三不管地帶」。
坐在支建華右邊的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應明忍不住插話道:「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量很大,質檢部門竟然說不知道,很荒唐。」
支建華說,那是之前的檢測標準,確實沒有三聚氰胺這項。這不是標準問題,而是作假問題。
但支建華認為,現在的質檢部門的標準也確實過時了。因為奶粉標準是按氮的含量高低來評價的,以前一頭奶牛每天產奶幾十斤,現在可以產100多斤,吃的還是草,產奶提高這麼多,營養成分怎能達到原來的標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接過話茬,這就為摻假提供了可能。她說,中國的奶業發展不像一些發達國家那麼規範,「人家是規規矩矩,我們有些搞的是歪門邪道。」
廣東省衛生廳廳長姚志彬則認為,質檢部門檢測不出來,是檢測方法有問題,不論怎麼說都難逃其責。
劉應明則認為,從三鹿奶粉事件來看,質檢部門確實應該吸取教訓,不能老用過去那一套辦法,因為行業發展很快。
委員們交頭接耳地議論起來,主持人邵鴻不得不插話說,請大家安靜一點,讓支建華委員把話說完。
也許剛才的討論提醒了支建華,他說,我國確實存在檢測項目和標準缺乏問題。在有些發達國家,對農藥殘留的監測指標有4000多個,但我國還不足300個,因此不難想像,為什麼會經常出現「蘇丹紅」一類事件,而監管部門總是事後才發現。他呼籲說,國家標準化部門,應當切實負起責任來。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支樹平也列席了今天的討論會,並就委員們提出的問題,作了回應。
支樹平說,三鹿奶粉事件確實牽涉到許多家庭,許多孩子,「根據2008年12月的數據,到醫院進行檢查的孩子有3000萬,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腎臟檢查」。
檢測結果發現,有症狀的孩子大概有29萬,住院的也有幾萬人。他語氣沉重了起來:「。當時許多家長心急如焚,聽到消息後,抱著孩子就往醫院跑。」
支樹平說,委員們都談到了國家質檢總局的責任,「確實,我們是有責任的。我們該承擔的要承擔,該管好的要管好。」
他反省道:「我們負責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督,但風險評估和預警做得不夠——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哪些東西會發生問題,把握不到位;在原料的把關上,我們也有疏漏的地方……這付出了沉痛代價。」
他表示,三鹿奶粉出現問題後,質檢總局當天下午就派調查組去了石家莊,晚上回來後就有了結果。第二天,開始統一檢查,一共篩查了1000多家企業,其中800多家生產嬰幼兒奶粉。最後,根據國務院要求,將所有檢測出三聚氰胺的22家企業不管大小全部公之於眾。2008年9月14日後,三聚氰胺成了必檢項目。
但他說,在此之前,國家質檢總局確實不知道奶粉中摻雜三聚氰胺。
劉應明不相信,他插話道:「長期與乳業打交道,氮含量高不等於營養高,我覺得你們應該早知道行業裡面的情況。」
王志珍院士也插話問支樹平,「三聚氰胺有危害你們知道吧?」
支樹平說,以前牛奶裡加東西,質檢總局是知道的,比如加水,導致出現了阜陽大頭娃娃事件;也知道有些奶製品確實會被不法分子加各種東西,但確實不知道加的是三聚氰胺。
他介紹說,質檢部門檢測牛奶,往往是感官檢測和理化檢測。檢測項目中,包括重金屬、藥殘農殘、微生物,以及某種可能的細菌,「如果有人說某種東西會引起健康隱患,我們會加入一些新的檢測項目,認識到了危害就檢查。」
他表示,在這個事件中,雖然質檢部門不能推脫責任,但也不能承擔無限責任——
牛奶的生產,涉及多個部門,實行分段監管:奶農奶站由農業部門監管;到工廠裡面,由質檢總局監管;進入市場,是工商總局管;到了餐桌上,由衛生部管。「以前質檢總局不管生產加工,2005年大頭娃娃出來後,生產加工監管給了質檢總局。這麼幾年的時間,仍處在銜接穩定的過程中。」
在支樹平看來,三鹿事件雖然過去一段時間了,但暴露出來的社會誠信問題、檢測標準的缺失問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職責明確問題,仍然值得認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