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在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矗立了兩個半月的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十二月二日夜間靜悄悄地集體撤離廣場,一如它們進駐時一樣。
九月十四日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前夕,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分批進駐天安門廣場。它們分列於廣場東西兩側,坐落在人民大會堂與國家博物館中間。國慶大典上,高大亮麗的民族團結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更向世界無聲但驕傲地宣示: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中國,在從古老中央帝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歷史過程中,沒有四分五裂、兵戎相見,而是始終保持著國家統一,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這種團結不僅是地理疆域上的,更滲透到文化和精神層面中。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中,有三根分別代表蒙、漢、滿族。這三個民族曾經連續書寫了北京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
中國人對民族團結的重視,從這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的設計和構造便可見一斑:每根柱子高十三點六米,重二十六噸,柱體採用水泥和鋼結構作支架,玻璃鋼外包,並安裝重達二十一噸的水泥底座,可以抵抗十一級強風,還安裝了避雷針。
民族團結柱分為柱頭、柱身、柱礎三個部分。柱頭上有金色的蓮花瓣和卷草紋圖案,柱礎是金色的蓮花瓣底座。柱頭和柱礎部分採用了人民大會堂東側門柱的圖案元素,寓意著五十六個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人,共同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柱體週身採用醒目的「中國紅」作外裝飾,每根柱子外立面上都精心雕刻出一對身穿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民族青年男女。與舞蹈人物相對應的一面柱體上用金色雕刻出了該民族的圖騰紋樣。
曾一度有消息稱,民族團結柱將永久留在天安門廣場。對此,有的民眾支持,覺得民族團結柱還是放在「祖國的心臟」——天安門廣場上合適,更能體現民族團結的內涵。但也有遊人從廣場風格的角度發表了不同意見:廣場整體的色彩是青灰色的,比較莊嚴、肅穆,而大紅色的民族團結柱顯得很喜慶,適合節慶期間短期登場。部分遊客還認為,柱子擺放過密,破壞了廣場原本的通透和開闊性。
相關部門曾經組織過專家對於民族團結柱的安放問題進行研究論證。有專家提出,團結柱屬於形式的東西,不適合天安門廣場。另外,團結柱色彩太紅,會破壞整個天安門廣場的整體色調。團結柱的圖案太活潑,與天安門廣場氣宇軒昂、簡潔、嚴肅不合。同時,這些柱子體積過大,很容易把周邊建築的形象淹沒。此外,民族團結柱較重,可能會影響到地下管線。而鋼結構的民族柱沒有經過防銹處理,是否能長期安放存在疑慮。
二日晚八時起,負責民族團結柱安裝的北京住總集團等單位開始緊張施工,共有八輛吊車、五十六輛平板運輸車對民族團結柱的柱身和柱墩進行了拆裝和運輸。為確保柱身不出現任何損傷,施工和運輸過程中採取了捆紮、緊固等必要的防護措施。整個拆除遷移工作將歷時十小時。
為了永久留存這五十六根民族團結柱,市政府決定將它們拆除遷移回廠,進行妥善維護後再擇地安放。來源: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