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在世界各地的局部戰爭中,空襲連連得手,防空形同虛設,令世人震驚。我國的領空防禦體系究竟如何?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走進了空軍首腦機關和重點任務部隊。
核心閱讀
隨著人民空軍的成長壯大,以航空兵部隊、地面防空兵部隊和雷達預警部隊為主的我軍防空體系建設不斷創新發展,開拓完善,走出了一條曲折前行、持續發展的新路子。空軍將士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精心編織著祖國防空安全的「天網」,晝夜捍衛著祖國的領空主權。
航空兵:晝夜警覺的獵鷹
局部掃瞄:「紅軍」戰機的數量是他們的2.5倍,但他們以靈活的戰術運用,以7︰1的空戰結果,粉碎了「紅軍」攻勢。第二天,又以6︰0的戰績,乾淨利落地結束了戰鬥
「和平時期,我們需要時時關注頭頂上的天空。據統計,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空中作戰次數比冷戰時期增加了400%。眺望戰爭的硝煙,我們需要鍛造一支能夠應對並戰勝未來不可預測威脅的空中力量,來捍衛我們國家空天的安全。」空軍司令部作戰部部長劉子榮如是說。
來到空軍航空兵某部,記者看到有一種新型戰機,錐形機頭微微下沉,雙垂尾翼高高翹起,就像獵鷹時刻準備撲向獵物,充滿了自信與「霸氣」。這只是我航空兵發展的一個縮影。
多年前,當這種三代戰機裝備部隊時,立刻成為各種媒體不斷追蹤的焦點。畢竟,這是一種跨越時代的歷史性換裝,新裝備帶來的衝擊波遠遠沒有消散。
南方的3月,陰雨綿綿。此時,能見度最多800米,雲底高度70米左右。這種天氣,在二代機的時候,只能「靠天吃飯」。但是,新機型接裝後,空軍某部首先突破的就是這種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
70米左右的雲底高度,意味著飛機騰空後飛行員還未完全完成起飛操作時,就已經進入雲層。雲霧中飛行,不僅因機翼左右燈光帶給飛行員視覺上的錯覺,飛行員要頂住巨大的心理壓力,不能有絲毫的閃失。驚險而刺激的訓練方式成為空軍某部所有飛行員訓練中的一種常態。
進入信息化時期,武器裝備的更新、人員素質的變化和高技術平台體系的支撐等,使得如今的空中戰場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撲朔迷離。我們的航空兵部隊能勝任嗎?
2008年,西北大漠。第一次導彈實彈打靶拉開了序幕。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駕機升空,鎖定目標,開火!所有發射導彈全部命中目標。去年,部隊再次赴西北打靶,所有發射導彈又是全部命中!
2009年6月,某航空兵團千里機動東南地區,參加航空兵、地空導彈、高炮、雷達、電子對抗各要素齊全的體系對抗演練。全陌生環境,強電磁干擾,複雜的戰場環境前所未有。
第一天,雖然「紅軍」戰機的數量是他們的2.5倍,但他們以靈活的戰術運用,以7︰1的空戰結果,粉碎了「紅軍」攻勢。第二天,又以6︰0的戰績,乾淨利落地結束了戰鬥。
使命磨煉出了航空兵的超強戰鬥力,戰鬥力又不斷驅使他們闊步前行。他們像空中獵鷹,晝夜擔負戰鬥值班,時刻準備著殲滅一切敢於來犯之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