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法聰明
湖北選手吸取南北精華
業內有這樣一種未經考證的說法也許能說明問題:與北方人相比,湖北選手力量不及;而與南方人相比,湖北選手的靈活也有所欠缺。「但網球項目是項集中考驗綜合素質的運動。」潘兵說道,湖北武漢網球選手能巧妙地融合和吸取南北兩方的優點,並將力量、速度和靈活性有機結合。
李元慶是1959年湖北網球隊正式成立時的第一批隊員之一,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直言:「湖北網球的傳統就是基本功紮實,底線和發球技術好,」李元慶特別提道,「潘兵和朱本強他們從小學球時,就是鬼靈精怪的。潘兵打球時,你幾時看到過他摔拍子罵人,打不好的時候,他總是在動腦子呢。」
人才斷層
下一個李娜在哪裡
省網管中心主任李理仁表示,李娜在法網的成就,對於網球項目在我國的推廣無疑是一股巨大動力,但「下一個李娜何時出現」卻是令他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
九運會上,湖北奪得七枚金牌中的五枚,在十運會上僅收穫兩金。十一運會湖北網球卻顆粒無收。目前的問題是:在李娜之後,湖北網球在18歲、20歲和22歲這三個年齡層次出現斷層,目前的湖北網球隊只有16歲到18歲這個年齡的隊員。另外,選擇網球苗子的面也並不大,湖北省內包括業餘體校在內的也只有七八家單位在開展專業網球訓練,人數也不過300多人,與國內如天津、上海相比,在從事專業網球人才培養方面,湖北並不佔優勢。而省內各地也缺少優秀網球教練。
李理仁說,現在大家都在談網球職業化如何成就了李娜今天的奇跡,似乎只要一職業化了,下一個李娜就會從天而降。「但網球不一樣,國外的小球員都是在網球專業學校或俱樂部訓練,再加上歐美網球基礎水平高,他們提高很快。但我們現在的網球培養體制仍是計劃經濟體制向職業化轉軌的過程中,一切還需要時間。」
據悉,湖北網管中心每年每個運動員獲得的撥款僅為5萬元人民幣,包括運動員的伙食和工資,「別說大滿貫了,就目前國內一年20幾項賽事,我們全力保障也只能讓球員打個四五站。」李理仁說道,其實資金的瓶頸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隊員們總是打低級別的比賽,無從提高水平,「而沒有一定參賽量的積累,是很難培養出下一個李娜的。」
鏈接
湖北網球擁有的第一
●第一枚奧運金牌
李婷奪得雅典奧運女雙金牌,這是中國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一塊網球獎牌,為中國網球取得歷史性突破。
●第一枚亞運金牌
潘兵連續摘得1990、1994兩屆亞運會男單金牌,包攬了1993、1997兩屆全運會男單和男雙冠軍,其中1990年那枚金牌,是中國第一枚亞運網球金牌。
●第一個最高排名
李娜目前為中國女選手中世界單打排名最高者,已經歷史性的達到第四位,追平亞洲選手的最高排名。
●第一對奧運雙打
馬克勤和搭檔劉樹華是新中國第一對參加奧運會的網球選手,他倆曾於1983年獲得吉隆坡加法爾杯的男雙冠軍,兩次獲得日本草地網球錦標賽雙打冠軍和日本北海道公開賽冠軍,還曾在拉美獲得咖啡杯冠軍。1988年,他倆首次代表中國參加了在漢城舉行的第24屆奧運會網球比賽,但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潘兵/夏嘉平參加了男子雙打的比賽,不過他們首輪就被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