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盤點2011年以來中國的軍事外交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6-05]    我要評論
           

1月10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

華媒聚焦陳炳德訪美:軍事外交「以攻為守」

據中新網綜合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對美國進行了長達8天的訪問,其間不僅向美國軍政要人循循解釋中方立場,呼籲中美積極建構中美新型軍事關係,還在公開場合直言美對台軍售「太霸氣」,強硬反駁J-20試飛挑釁美國等說法,以罕見高調的姿態反擊中國威脅論,引發海外華文媒體連日來的高度關注。

議題交鋒對東亞頗具戰略意義

戰略目標設定深遠、誠屬空前

台灣《旺報》24日刊出評論說,大陸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日前率團訪問美國。雙方展開激烈言辭交鋒,頗具戰略意義。大陸設定了3個主要的議題,不但牽動整個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架構,亦無一不是兩岸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大陸不但對美台軍售施壓,更指向美台軍售的法源基礎,欲使美台軍售從根本上拔除,戰略目標設定之深遠,出手之重,誠屬空前。

該報也曾發表社論說,大陸軍方本月分與美方的兩次互動,都表現強勢,搶佔到先機。陳炳德訪美,似乎有備而來。他提出的看法清晰地呈現國家目標,言詞上的攻勢也很凌厲,反倒是美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穆倫將軍有些進退失據,甚至出現不很得體的說法。

解放軍軍樂團同期赴美演奏民歌,總參謀長陳炳德則以美國人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妙喻中美兩軍關係,起到緩和氣氛、軟硬配合的效果。台灣《中國時報》刊文說,解放軍軍樂團近一甲子來訪問了20餘國,卻從未訪問美國,這回創下了歷史紀錄。大陸以具體行動兼施「軟實力」,從「乒乓外交」到「軍樂外交」凸顯中美之間雖經貿有摩擦,軍事有歧見,但是交流卻日盛一日。美國鼓勵台海兩岸強化交流,其實美國本身從未輕忽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交流。

美國《世界日報》發表社論說,就目前國際和亞洲所處的環境開看,此次訪問凸顯出中美軍事交流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從區域的角度而言,因為日本地震海嘯後,國內的施政重點將集中在災後重建之上,像去年那樣日本主動拉攏美國大規模軍演的事情就會減少,因此美國必須直接與中國對話,摸清中國區域戰略的內核,避免雙方的誤判。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評論稱,中國軍界高層此回訪美「實現了美國多年來孜孜以求期盼的二炮首長訪美的願望,可以說是一個突破」。

坦率作答殲-20試飛問題漸增自信

軍事外交「以攻為守」反擊威脅論

長期以來,儘管中國在增加軍費和研製新式武器等方面已經表現得相當克制、低調,但國際社會仍然盛行著各種中國軍事威脅論,這讓北京也開始反思和調整「以守為主」的軍事外交策略。

《澳門日報》發表社論說,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希望美方釋出更多善意,而中美關係徹底改善和正常化,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美國最終放棄對台軍售。美國政府官員說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那就應該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最終放棄對台軍售。兩國軍方高層短時間密切互動,顯示出雙方在經歷過去兩年因美國對台軍售出現波折後,有意恢復對話,加強互信。

觀點:重構中美軍事關係應對美國戰略東移

據新華網消息,5月15—22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帶領的中國高級軍事代表團訪美。在全球化持續推進、中國崛起和美國重返亞洲的背景下,中美兩國和兩軍的關係處在一個加速磨合的新階段,兩國的戰略能力、戰略意志及其變動發展的背景,將影響兩國的戰略判斷,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中美安全關係的基本特徵。

兩軍交往有利互信發展關係知易行難

陳炳德總長率領的代表團中,既有總部負責作戰、情報、外事的高級將領,又有三大軍區、四大軍兵種的高級將領,解放軍軍樂團也高調隨行,充分展現了中國軍隊願與美軍建立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新型軍事關係的誠意。美方對此訪也高度重視,釋放出大方自信、坦誠相待的信號。雙方還達成六項共識,為下一步兩軍的合作和互信建設指明了方向。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但意識形態、發展階段和文化傳統差異明顯的兩個國家武裝力量的高級代表,作為建軍宗旨、戰略文化、力量結構、裝備水平、作戰理念相當不同的兩支強大軍隊的指揮官,進行這樣的交流無疑有助於增進兩軍的瞭解和互信,有利於兩國關係的發展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但另一方面,中美兩軍關係受制於兩國的整體關係,尤其是政治關係和戰略關係,很難通過一兩次交流實現重大突破。

歷史上看,伴隨著兩國關係的起伏,中美兩軍既經歷過刀兵相見的熱戰和緊張對峙的冷戰,也走過一段戰略盟友般的蜜月期。冷戰結束後兩軍關係進入不穩定期,兩軍交流迄今已經歷六次中斷和重啟,歷史的慣性將繼續影響著兩軍關係的走向。現階段看,鑒於美國對華「兩面下注」的政策和美國國內政治的剛性,阻礙兩軍關係正常發展的「三大障礙」不會輕易解決,兩軍關係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2009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訪美後不到3個月,兩軍關係就因奧巴馬宣佈對台巨額軍售而遭受重創。陳炳德訪美期間,還與馬倫就對台軍售再度交鋒。可以預見,如果美國堅持對台售武的立場,兩軍關係再度出現反覆只是時間問題。由於國會立法的限制,兩軍的正常交往受到嚴格審查而難以推進。部分身居「要職」的國會議員代表軍工復合體的利益,加之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和缺乏戰略思維,短期內很難期望他們修改對華歧視性法律。中美兩軍克服雙邊交流中的主要障礙,可能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美國實施戰略東移中美互信更趨緊迫

軍事關係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領域,中國對美國對華戰略的基本看法,很大程度上受美國在中國周邊軍事活動的影響。2010年,中美關係因美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人民幣匯率、海洋權益等爭執一度緊張,其中最奪人眼球的是美國航母在中國周邊海域耀武揚威地頻繁出沒和幾次有創紀錄規模的聯合軍演。在很多中國人看來,這是美國全球戰略東移、「重返」亞太及加大對華軍事防範的結果。美國雖承認亞太在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將兩國關係的緊張歸結為中國在國力上升後的「傲慢」和「強硬」。此輪博弈涉及中國崛起、美國顯示聲望和主導地位、中鄰圍繞領土和領海的糾紛、鄰國「借美抑華」等多重因素,但美國借助鄰國的對華疑慮制衡中國的戰略運籌無疑是主導因素。美國分別在黃海、東海和南海力挺韓國、日本和東盟相關國家,不僅惡化了中國的安全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鄰關係和中美關係。

作為近代以來屢遭海上入侵的國家,美國的航母外交很容易讓中國聯想到備感屈辱的「炮艦外交」,讓中國更深切地體會到海權和海上力量建設的重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派航母向中國示威後,中國被迫加速提升軍力和擴大防禦半徑,與美國竭力維持西太平洋霸權的矛盾上升,這集中體現在兩國圍繞美軍在我國專屬經濟區及其上空進行偵察的分歧上。中美自1998年開始就舉行海上安全磋商,力圖緩解由此引發的海空衝突風險,但撞機事件和海上對峙事件仍不幸發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軍事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中美圍繞「三海」的博弈,越來越多地被賦予崛起國和霸權國、陸權大國和海權大國較量的涵義。

今年年初以來,儘管經歷中東亂局、日本大地震和拉登被擊斃等重大國際事件,美國加快從反恐抽身並集中精力應對中國崛起的步伐並沒有放緩的跡象。美國強化與日、韓、澳、菲的同盟關係,深化與越南、印尼等東盟國家戰略關係的舉措,在提升美國對華戰略優勢的同時,也使中美兩國再度發生海上衝突的風險上升。認識到兩國關係面臨失控和滑向戰略對抗的危險,兩國高層迅速展現出管理和駕馭這一風險的決心。繼國家主席胡錦濤成功訪美後,在5月9—10日召開的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兩國就舉行亞太事務磋商和戰略安全對話,以及開展海洋法對話、海事官員和海事執法船互訪等達成共識。中美探討在亞太和平共處的新模式,尋求降低海上衝突風險的新規則,將向亞太各國發出中美合作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信號,有助於兩國戰略互信的建立,並發揮避免誤解和誤判的積極作用。

「全球公地」需要規則軍備競賽有害無益

中美「照面」的領域早已超越亞太而遍及全球,在包括海洋、天空、太空、網絡空間在內的「全球公地」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中美兩軍的交集。

美國軍事戰略的核心,就是在陸、海、空、天、電的五維空間取得絕對的主導優勢,實現美軍的「行動自由」,確保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威懾對手不要破壞美軍的相關能力,並在威懾失敗時擊敗對手。中國無意挑戰美軍的絕對優勢和主導地位,但在中美存在諸多結構性矛盾,尤其是台灣問題懸而未解的情況下,美軍多份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潛在挑戰者,而中國出於國防需要也必須做「最壞準備」。

美國擔心解放軍利用美軍對太空和網絡的過度依賴發展「非對稱」戰力,指責其「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以美軍為目標;中國則擔心在美國不斷強化「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和「制網權」的條件下,自己將喪失基本的防衛能力。美軍在冷戰後「誰與爭鋒」的霸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兩國的「安全困境」。基辛格不無憂慮地表示,中美兩國的基因有導致雙方關係日益敵對的危險,除非兩國決策者採取堅定的措施扭轉這一趨勢。

但另一方面,中國深知兩軍存在的巨大差距,絕不會在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與美國搞無謂的軍備競賽。考慮到中美兩軍在軍費投入、裝備水平、兵員素質和實戰經驗上的差距,陳炳德總長坦陳中國軍隊落後美軍20年,恐怕不是一句外交辭令。此外,中國主張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以挑戰美國和將美國趕出亞太地區為目標。中國的軍事能力和戰略意圖相當透明,除非中國的核心利益遭到重大侵害,中美兩軍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可能兵戎相見。

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和兩軍在「全球公地」存在著廣泛和巨大的共同利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保護海上和空中交通線的安全、維護和平利用太空的權利、打擊網絡空間的犯罪行為,符合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有助於確保世界各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公地」持續為人類服務。在陳炳德訪美期間達成的中美六項共識中,提到兩國同意加強兩國海軍間的聯合行動,包括在亞丁灣進行軍艦編隊運動或反海盜聯合演練,開展人道主義救援減災交流等,表明兩國謀求合作向全球提供「公共產品」的意願。

由於「全球公地」的「公地」屬性,各國對有限資源的競爭可能破壞這些領域的「生態系統」,因此建立和完善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和極地的國際規則很有必要。但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各國應本著平等協商的精神積極探索,中美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可以也應當在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令人憂慮的是,美國在確立「全球公地」主導權、並通過國際合作強化這一主導權的過程中,並沒有改變視中國為另類的偏見。例如,中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經通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飛船和北斗、風雲等各類衛星證明了自己的航天實力,成為國際航天俱樂部的重要成員,為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美國仍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合作和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之外,並繼續限制向中國出口早就可以在國際市場買到的航天設備。

另外,儘管互聯網早已將中美兩國的經濟、金融、信息和文化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美國軍方卻在投巨資研發各種足以摧毀互聯網的網絡戰武器;美國強推的「互聯網自由」,也有侵犯中國「網絡主權」、利用中國內部矛盾謀取私利的戰略目的。在中國的民用和商業部門已深深捲入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在軍事安全上防範中國的確沒有多大意義。正如全球化時代的大國戰爭沒有勝利者一樣,在「全球公地」的軍備競賽注定是一場雙輸和多輸的遊戲。或許中美兩國在「全球公地」的利益交織和深度捆綁,可以為美國對華政策和處理兩軍關係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上一頁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葉蓁
新中國軍事外交歷史陳列館揭幕      [2011-03-01]
華軍事外交 因為止戰所以擁有      [2011-02-06]
習近平:中古關係經得住考驗      [2011-06-05]
盤點2011年以來中國的軍事外交      [2011-06-05]
中方:願為朝鮮半島和平而努力      [2011-06-05]
大腸桿菌肆虐13國 高峰期未過      [2011-06-05]
港媒:防香格里拉會議成防華會      [2011-06-05]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警告稱南海衝突可能性增加      [2011-06-05]
美軍炸死伊斯蘭聖戰運動領導人      [2011-06-05]
蓋茨稱深化提升在亞太軍事力量      [201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