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諾獎得主略薩訪滬 歎中國巨變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6-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受到學生熱烈歡迎的略薩備感驚喜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上海6月15日報道,「諾貝爾文學獎經常會頒發給錯誤的對象。不過我希望歷史將證明,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我不是個錯誤。」著名秘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14日在上海幽默地說。

 12日抵達中國的略薩,連日來在上海的行程豐富。闊別中國15年之後,再度來訪的略薩感歎說:「中國所發生的驚人變化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

 拉美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影響巨大

 現年75歲的巴爾加斯·略薩與加西亞·馬爾克斯並稱拉美文學的旗手。在半個多世紀文學生涯裡,略薩發表小說、專著、散文集、戲劇30多部,2010年更因「對個人的抵制、反抗和挫敗形象的尖銳刻畫」獲諾貝爾文學獎。

 特地從南京乘坐火車趕來與略薩對談的著名作家葉兆言說,拉美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影響巨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學的繁榮時代裡,略薩與托爾斯泰、海明威、福克納、加西亞·馬爾克斯等一起被翻譯引進中國,影響了幾代中國文學愛好者。

 「當時,我們這些剛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年輕人,被拉美文學一頓『狂轟濫炸』,也因此帶來啟迪:要和以往的文學傳統不一樣,要打破原有的文學秩序。」

 上海作家孫甘露也回憶說,八十年代拉美文學留給中國人以繁複、斑斕的印象,是非常有衝擊力的。

 對此,略薩饒有興趣地回憶說,拉美文學爆炸這個詞彙,至今弄不清楚是誰創造的,而圍繞它的爭論卻從未停止。其實,從《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到博爾赫斯,拉美作家無不受到法國、美國文學的深刻影響。不過,有趣的是,這六七位引發了「拉美文學大爆炸」的著名作家們彼此卻並不聯繫。

 「諾貝爾文學獎經常犯錯……」

 略薩說,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他的生活已經改變。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蜂擁而來,採訪無休無止,使他從作家淪為「受害者」。有時他甚至很想「逃到沒有記者的孤島上去生活」。

 提及令中國讀者「高山仰止」的諾貝爾文學獎,略薩也妙語如珠,加以調侃。

 他說:「諾貝爾獎像其他獎項一樣,有時確實很準,頒給了眾望所歸的人,例如海明威、托馬斯·曼、福克納。但是很多情況下,它的評委會都會犯錯誤。例如,托爾斯泰就曾經不敵一位三流法國作家而未獲獎。」

 已屆古稀之年的略薩十分誠懇地說:「博爾赫斯沒得獎,而我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讓我很不好意思。希望歷史能證明,給我這個獎沒有錯。」

 「舒適的生活難以養育出偉大的作家」

 與專職寫作的中國作家相比,略薩的文學之路可謂極其艱辛。他對上海的文學青年們回憶說,因為結婚早、家累重,又酷愛文學寫作,他的整個青年時期都在拚命打工,十分勞累。

 「專職寫作是極少數人才能享受的奢侈。」略薩認為,寫作是需要作家自己來資助的一項工作。全世界的作家都是這樣:要寫作,就必須先找個讓自己能夠吃上飯的工作。

 19歲就結婚的略薩,大學畢業就開始拚命掙錢,自稱最多的時候必須同時打7份工,有一次是在殯儀館裡面登記死人。

 「即使如此辛苦,我對文學的熱愛還是超越一切。」略薩說,在精疲力竭的打工結束後,令他最感快樂的就是關閉在房間裡,什麼也不想而拚命寫作。

 「作家要戰勝一些小的困難去寫作,這是一種力量,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世界上最傑出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是從困難、苦難中誕生的,而非常舒適的生活則難以養育偉大的作家。」略薩勸告他的中國同行們。

 感歎中國巨變「不是傳說」

 略薩上一次訪問中國已是十五六年之前。兩天來,略薩飽覽了上海的風情,也強烈感受到了中國的巨變。

 「這次我來上海之前,對中國的變化就有所耳聞,並且感到好奇。現在,我親眼證實了這是真的。上海已經成了一個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不斷發展的、繁榮的城市,這既令人羨慕也令人讚賞。」略薩說,中國已經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榜樣,中國實施的發展政策值得效仿。

 據悉,結束上海之行後,略薩將於16日轉赴北京,並於翌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接受「榮譽研究員」稱號,隨後將與中國著名作家王蒙、莫言、鐵凝、閻連科、余華、張悅然和西語文學翻譯家、學者等座談。

      責任編輯:馨瑶
俄政客籲撤銷奧巴馬所獲和平獎      [2011-03-22]
諾獎得主質疑日本發展核能      [2011-03-17]
挪副議長籲改諾委會 保其獨立      [2011-01-14]
丘小雄出任國稅總局副局長      [2011-06-15]
黑瞎子島「一島兩國」 料7月末可登島旅遊      [2011-06-15]
中共智囊談治藏方略:掌握主動      [2011-06-15]
中國部份省份防汛抗旱兩線作戰      [2011-06-15]
外媒眼中的中國航母「施琅」號      [2011-06-15]
世界複雜解讀中國經濟數據      [2011-06-15]
網民猜測衛生部黑名單上榜記者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