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一個月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造成大範圍腸病疫情的致病菌一直被稱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但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15日提出,應該將這種病菌更名為「腸聚集黏附性大腸桿菌」,以反映它的特性。
哥廷根大學研究人員說,他們對從德國漢堡兩名患者身上分離出的致病菌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它有超過96%的遺傳物質與一種腸聚集性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借助噬菌體的幫助,從其他大腸桿菌那裏獲得了一個能產生志賀樣毒素的基因。
志賀樣毒素是一種蛋白質毒素,由某些種類的大腸桿菌分泌,能導致腹瀉、出血性結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徵。上述基因組合造就了新菌株的特殊危險性:它的細胞通過黏附和聚集可在腸道內形成一大塊感染灶,同時釋放出危害性很強的毒素。此外,這種病菌細胞內的耐藥遺傳因子還使它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
此前已有科研小組通過基因測序發現,這次疫情的致病菌與常見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有很大不同。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中方研究機構和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組認為,本次疫情的致病菌是一種新型大腸桿菌,混合了腸聚集性大腸桿菌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基因成分。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組也確認了致病菌在基因上的雜合特性,但認為它並非全新病菌,而是一種曾導致少數感染病例的罕見大腸桿菌的變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