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6月16日,安東尼·維納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將辭職。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當性醜聞的細節一步步曝光,民主黨人越來越不安,奧巴馬總統13日曾向韋納施壓說「如果我是他,我將選擇辭職」。民主黨原準備於16日召開會議,。決定是否應該撤捭韋納的職務。現在韋納在混亂中辭職,沸沸揚揚長達3個星期的性醜聞事件終於告一段落,這讓韋納的民主黨同僚如釋重負。
對於韋納的未來,《華爾街日報>說,辭職的決定已經為他的政治生涯暫時畫上句號。但奧巴馬17日認為,韋納將「重新成為焦點」並「強勢反彈」。華盛頓的專家們也在預測維納的出路,稱其已經在謀劃重返政壇。
殘酷的政治邏輯
韋納犯下的錯誤很嚴重嗎?英國《衛報》評論說,在這場鬧劇中,我們j應該把韋納的性醜聞放在歷史的角度來l審視。在美國的性醜聞事件中,韋納的排名並不靠前。托馬斯·傑斐遜,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約翰·肯尼迪都有過性醜聞,按照評判韋納的標準,他們都該結束政治生涯。至於韋納「不可饒恕的」猥褻照片,和他的政治同僚們相比,其實是小巫見大巫,而他們從來都沒有被迫離開過。
根據美國「公共政策調查」機構本周公佈的調查結果,高達60%的美國人希望韋納辭職,+有70%民眾對他不滿,僅8%仍支持他。前眾議員弗蘭澤爾稱,國會議員違反道德就應該受到嚴厲處罰,民眾期待這些民選官員能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你一旦當選國會議員,就應該盡一切努力遵守道德規範。嚴重違反道德規範的或者捲入性醜聞的人應該被開除或者自動辭職。」
但在韋納自己的選區,事態看起來又沒那麼嚴重。根據紐約市有線電視新聞頻道和民調機構馬瑞斯特輿論研究所所做民調顯示.56%選區受訪者認為韋納不適合參選紐約市長,但沒必要辭去議員職務。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帕特裡克·伊根說,和風氣保守的堪薩斯、猶他和亞拉巴馬不同,紐約州人素來風氣開放,對這類事看得並不重。是什麼導致了韋納的辭職?美國《洛杉磯時報》認為,每個美國人對韋納性醜聞的冗長故事沒有太多興趣,但對一位當選的官員濫用公共資源的潛在危害以及他是否誠實特別關注。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稱,韋納最大的錯誤不是發佈不適當照片,而是不小心發佈了這類照片後撒謊,稱自己是黑客襲擊的受害者,結果引發網絡的求證狂潮,不但令他在大量證據面前無法自圓其說,也讓事件變成轟動新聞,被民主黨丟卒保車。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如果沒有撒謊,韋納可能會挨過這場色情照片風波,這是他的許多前同事的觀點。有眾議員說:「我們都是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他從一開始便坦白一切,可能不會陷入『必須離開』的境地。」該報還認為,韋納的隕落引發了美國國內對於公共行為和私人行為之間界限的爭論,因為韋納如果不是政治人物,他的行為幾乎不會引起任何關注。有專家分析說,政洽人物應該明白,對他們來說,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區別很小。
《紐約時報》的評論為韋納叫屈,並認為這向人們表明了在新的微博世界中可能會遭遇的風險,事情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所作所為有多麼恐怖,而在於他們在網絡上這樣做是如此的不小心謹慎,而且他們還提供了照片。《紐約時報》說,或許韋納的事件帶給人們的教訓是,人們在寫帖子之前應仔細思考。
韋納在事發前被認為是非常善於利用,網絡造勢的新生政治明星。美國政治新聞網評論說,韋納是21世紀典型的性醜聞政治明星——他知道如何抓住媒體的聚光點,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轉移。
很多分析認為,韋納的辭職與美國的兩黨政治有關。法國《世界報》認為,與其說選民拋棄了韋納,不如說是急欲「撇清」的民主黨拋棄了他,韋納事件影響面早已超越紐約一地選情,可能危及民主黨在全國的選舉形象,因此民主黨不得不痛下殺手。法國《解放報》的文章稱,在美國這種非黑即白的兩黨制選舉中,這一切都可能發生,這種「道德裁判」的做法有些虛偽,但「政治邏輯就是這麼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