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湧入,結構性通脹壓力普遍存在
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水平加速上升,主要原因是糧食和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在經歷急劇波動之後,價格正趨於穩定,為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控制通脹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有經濟學家指出,大宗商品市場受實際需求支撐和國際資本炒作影響,價格企穩能持續多久尚難預料。此外,由於一些地區遭遇惡劣天氣,如果2011—2012年農作物收成不好,糧食價格可能再度攀升。
此外,亞洲經濟體還面臨熱錢湧入的風險。根據IMF監測,2010年10月以來,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熱錢有所減緩,但一些亞洲經濟體的資本流入量仍大得驚人。在亞洲地區強勁增長前景的吸引下,並在大量全球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的推動下,2011—2012年資本將繼續湧入亞洲地區,對該地區抑制通脹和防止資產泡沫的努力構成挑戰。
事實上,亞洲許多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普遍出現了勞動力短缺和企業生產能力不足的現象。除了食品和能源價格因素外,亞洲經濟體內部各種生產要素制約帶來的結構性通脹壓力普遍存在。一些亞洲國家扣除食品及能源影響的核心通脹率持續上升就是明證。
有經濟學家認為,部分亞洲經濟體已從國際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而且經濟在超負荷運轉,這勢必導致勞動力、土地、基礎設施以及工廠產能的嚴重短缺。有數據顯示,亞洲一些國家的失業率已經降至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比如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韓國的失業率均降至4%以下。一些工廠的產能利用率接近或高於歷史平均值。用於農業和商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也越來越緊張。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亞洲的通脹可能比原先想像的更為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