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國經濟「無近憂,有遠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本輪物價上漲是應對金融危機而出台的一系列寬鬆經濟政策付出的代價。在經濟被從底部快速拉起後的半年到一年時間都存在通脹壓力的釋放期。
巴曙松指出,政府通常會等到CPI穩定回落後才會逐步放鬆緊縮的貨幣政策。由於GDP與CPI的回落存在時間差,以CPI為參考,易現政策「超調」。
「國內經濟無近憂,有遠慮。」巴曙松表示,目前電力短缺、汽車消費下滑等問題並不嚴重,有些甚至是正常回歸,此可謂「無近憂」。但「遠慮」的情況則相當複雜,包括經濟結構調整、兩年內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外部動盪持續、勞動力成本上升、房產需求減速等。
「2011至2012年,中國是一個溫和的軟著陸、放慢增長時期。」(張奕)
姚景源:中國的CPI不算最高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去年至今,金磚四國中印度的CPI漲幅8%-9%左右,俄羅斯7%,巴西6%,中國的CPI不算最高,而中國9.7%的經濟增長率在金磚四國中是最高的。就國內而言,現在的通脹率也並非歷史上最嚴重的。
他認為此次物價上漲引起巨大社會反響,主要是因為食品漲價明顯。
「穩定物價難度非常大,但是能實現。」姚景源分析,我國具備「兩個基礎」:一為糧食基礎,我國糧食儲備豐富。國際通行的糧食庫存安全警戒線是16%-18%,而我國庫存已經超過30%。二為工業消費品的市場格局,總體來說,我國市場仍是供給略大於需求,因此工業消費品價格不會出現惡化。
此外,中央經濟會議落實了地方官員責任制,姚景源預計,生豬價格有望在春節前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