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7月12日,馬倫登上蘇-27戰機駕駛艙和飛行員交流。
時殷弘:美國未承認也不願中國成為戰略強國
馬倫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提出,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大國,而不是崛起中的大國。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表示,這一提法並不新鮮,美國總統尼克松、克林頓、布什、奧巴馬都曾說過。美國對中國的這一定義是有選擇性的。
看看美國對台軍售、干預南海的行為以及在中國戰略軍事區針對中國的軍事活動(軍演、偵察),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一個戰略大國會對另一個戰略大國做出這樣的行為。這證明美國並未承認也不願把中國當做戰略大國。
幾乎在所有場合,美國官員在談到「中國是個大國」時,緊隨其後的都是中國應承擔更多責任。這個責任是美國定義的,要求中國在做了很多後繼續做更多。這個更多有利於美國,不利於中國。譬如,馬倫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中國是全球經濟引擎」。美國不斷施壓讓中國擴大美國在華投資市場准入,同時繼續對台軍售,試圖介入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於南海主權的爭端。中國有了第一架隱形飛機,美國上下無不神經過敏,儘管美國有多架隱形飛機。這不免讓人認為,美國只希望中國提供經濟利益,不想讓中國得到應得的戰略權利。
此次訪問中,馬倫和陳炳德在記者會上就這一問題的針鋒相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馬倫的語言十分外交辭令,但傳達的立場非常清楚堅定,即仍然堅持美國干預南海爭端,堅持在中國戰略軍事區不斷進行針對中國的軍事活動和戰略情報搜集活動。
時殷弘表示,在重大基本爭端問題上,雙方並未取得實質進展,這些分歧將在中期甚至長期伴隨我們,但這些爭端不一定會頻繁演化成危機,中美可以控制爭端。
金燦榮:一次軍事交流無法承載太多
西方媒體注意到,「長期折磨中美軍事關係的難題一個也沒有克服」,但也沒有一個人因此質疑中美軍事接觸的重要性。金燦榮說,通常在涉及重大利益問題上,讓步不在美國的選項之內。中美關係是非常難「處」的關係,一次軍事交流無法承載太多,也不要期待太高。但只要能夠坐到一塊談,就比互不理睬好許多。
李傑:中國造航母,美國既無奈又擔心
馬倫此次訪華的時候就表示,擁有一艘航母跟部署它是兩碼事。「我理解其內含的巨大象徵意義,但有的時候要從象徵力轉化為實際能力有一個巨大的鴻溝。」
針對馬倫的表態,李傑表示,美國人對於中國建航母有著非常複雜的心態。這次陳炳德總長說,我們現在正在建航母,所以馬倫對中國造航母這個勢不可擋的趨勢已經是無可奈何了,同時他又非常擔心,當然短期內不會對美國形成絕對的挑戰,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軍力增強了,會對美國的霸權形成一定的制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