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進度緩慢。目前中央規定的公佈時限已過去半月有餘,但98家單位中有近7成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其次是語焉不詳。和審計署公佈「賬單」的精細度相比,其他部門披露的「三公」數字稍顯粗略。此外,一些部門在臨近週末時公佈「賬單」做法,也被批評為意圖「矇混過關」。
在這種局面下,敢於曬出「賬單」的部門就獲得了不少加分。在已公佈數據的部門中,中國科學院的因公出國費和公務接待費均高居首位,但其對相關開銷的解釋獲得了不少網友的理解。「正當用錢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該買科學儀器的錢被拿去買了領導的數碼相機,那就肯定不行。」
對於「三公經費公開」近來引發的熱議,舒可心表示,這絕對是一個好事,說明中國民眾的公民意識正在覺醒。他指出,官方只要堅持把公開透明的道路走下去,人民監督就能在網民一次次的「圍觀」中得以實現,從而讓「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週期律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舒可心表示,在「公不公開」的問題得到解決後,「真不真實」與「合不合理」也值得考量。舒可心表示,無論是和歷史縱向比,還是其他發達國家對照,中國的公務員比例均處於高位。「三公經費」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好鋼應用在刀刃上。未來,中國在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效率上也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