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財經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債上限談判僵局難破 白宮做最壞打算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7-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美國國債鍾顯示債務具體數字

羅奇:中國最終會說「不」

而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耶魯大學教授羅奇則認為,面對華盛頓沒完沒了的政治遊戲,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人,中國很快就會忍無可忍。隨著中國對美國政府失去信心,中國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將會逐漸減弱。

「中國一直對美國的經濟實力欽佩有加,但現在中國卻已經對美國政府及其管理經濟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在我最近去北京、上海、重慶和香港等中國城市期間,我親身感受到了這樣的強烈信息。」羅奇在29日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上海證券報記者的一份最新報告中這樣寫道。

羅奇表示,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國累積了大量的美債,而中國很長時間內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機制,又決定了中國不得不持續買入美債。但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已經意識到,繼續推行依賴於出口並大量累積美元外匯儲備的增長戰略已經意義不大。

在羅奇看來,有三方面原因促成了中國的這種思路轉變:首先,這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儘管中國的出口仍具競爭力,但外部的需求前景卻變得日益不明朗。不管是美國、歐元區還是日本,因為深受危機後遺症和主權債問題等負面因素拖累,內需預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維持在很低的水平,這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

第二,中國大量美元外儲資產所面臨的風險因為美國的政治因素而被放大,美債是「無風險資產」的理念已漸漸過時。近年來,中國領導人一再表達了對美國財政政策和美債安全性的擔憂。儘管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最終會避免違約,但另一方面的擔憂卻有增無減,即美國當局只是在一再採取拖延戰術,債務問題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嚴重;

最後,中國政府已日益意識到進行宏觀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性,在「十二五」計劃中也納入了相關的內容。作為提振內需努力的成果,羅奇預計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到2015年有望提高至少5個百分點。

「華盛頓的政客們可能會傲慢地認為,(在投資美債的問題上)中國沒有勇氣來撕破臉皮,畢竟,除了美債他們還有地方可以投資呢?為什麼他們會冒險讓手頭規模龐大的美元資產蒙受損失呢?」羅奇寫道。

但羅奇指出,時至今日,中國對此的回答已經很明瞭。「中國不願再冒著金融和經濟穩定的風險,來相信華盛頓空洞的政治承諾和拙劣的經濟管理能力。中國人最終會說『不』。」

謝國忠:

買美國能源和農業股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則認為,在外界擔憂美國債務違約或信用評級被下調的情況下,中國應當買入美國股票,而不是美國國債,因為美股可能是一種更為安全的投資。

「美國股票市場可以成為一種可靠的替代選擇,」謝國忠28日在上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美國公司業績表現強勁,有很多產品銷往新興市場。儘管按歷史標準衡量,美國股票並不便宜,但相對於美國國債而言,它們是一種更好的投資。」

「中國應該買美國股票,」謝國忠說,「股票比債券好。」他看好美國的能源和農業類企業,因為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商品需求仍將持續上升。

受債務談判僵局拖累,美國股市近日持續下跌。自7月22日以來,標普500指數已下跌了3.3%。今年迄今,該指數仍上漲3.4%。

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企業已連續10個季度擊敗分析師的業績預期,去年的每股收益打破了2007年創下的84.66美元的前最高紀錄。彭博資訊調查得出的平均預估值顯示,分析師預計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今年的收益將增長17%。

謝國忠同時指出,美國違約的可能性,也許會刺激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引發從中國到印度等國家的通脹升溫。去年10月謝國忠就曾表示,中國將面臨一場抗擊通脹的「惡仗」。今年6月,中國的通脹率躍升至3年高點。2007年4月,謝國忠還對中國股市的暴跌做出了準確預測。

來自美國財政部今年6月的數據顯示,中國截至4月份的美國國債持有量已升至創紀錄的1.149萬億美元,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投資者。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蘭草風格
諾獎得主:美債最大贏家將是華      [2011-07-30]
港媒:美債危機將拖累亞洲經濟      [2011-07-30]
奧巴馬因美債危機忙碌致失眠      [2011-07-29]
爭鬥激烈 美債務上限投票取消      [2011-07-29]
美債談判進「讀秒期」 專家:中國做好崩盤準備      [2011-07-29]
人民日報:美債危機將「綁架」世界經濟      [2011-07-28]
美債違約臨大限 美聯儲備方案      [2011-07-27]
美債風波是一場冒險的政治遊戲      [2011-07-26]
美債談判僵持 上千公務員放假      [2011-07-26]
美債違約風險再現 拖全球股市      [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