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事例之三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南海存在主權爭端」。眾所周知,這是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之間的問題,並不需要第三國推波助瀾,也絲毫不對日本構成「威脅」,日本借題發揮,不知意欲何為。
用「中國威脅」說事自相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吳懷中指出,日本2011年版新《防衛白皮書》策劃了對中國的四大「不安」:第一,首次用「擴大」和「常態化」等新表達方式炒作中國在東海、南海的活動;第二,以去年的中日撞船事件為開篇,突出中國的所謂「高壓對抗」姿態;第三,糾纏中國國防政策和軍力動向,首次提出中國「遵守國際規範」很重要;第四,新增「南海動向」條目。意在將中國的軍力及其動向渲染為很具「威脅」或更具「威脅」。
吳懷中說,首先這是日本調整安保政策和軍力部署的需要。日本去年底出台了新的《防衛計劃大綱》,推動防衛重心向西南群島轉移,如果西南方向沒有「威脅源」,這種轉移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其次,日本政府財政面臨困難,日本防衛派為了爭取預算,需要不斷拿中國等鄰國說事。再次,困境中的日美同盟需要設法強化,而以「美國威懾」應對「中國威脅」就成了最佳理由。
去年和今年的《防衛白皮書》,都是菅直人內閣批准的,都同樣不遺餘力地炒作「中國威脅」,但也顯示出民主黨政權前後自相矛盾。白皮書看不見民主黨在大選期間向選民許諾的「重視亞洲」、推進「東亞共同體」等方針,轉為炒作「中國威脅」。近來菅直人內閣支持率跌落至20%以下,主要是未能兌現政權公約,不僅內政,外交亦然。
民主黨政權眼下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表示重視中國市場,以此推動日本經濟,希望更多中國遊客來日促進日本觀光事業,另一方面卻把自己最大的貿易夥伴視作「威脅」,無異於「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