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經費擊沉的艦艇,遠遠多於被導彈擊沉的艦艇」
便宜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接下來要說的第二條標準。大家可能覺得航母沒有便宜的,但在航母(艦艇)的建造發展和使用當中,有個傳統的說法就是:「被經費擊沉的艦艇遠遠多於被導彈擊沉的艦艇。」
這種便宜包含三種含義,第一是要造得起,第二是要用得起,第三是要損失得起。
大家總覺得航母是不會被擊沉的,從二戰結束到今天,沒有一艘航空母艦在實戰當中被擊沉。但在理論上,沒有任何一艘艦艇是不會被擊沉的。還是以馬島戰爭為例,實際上英國航母的運氣出奇的好,因為在這場戰爭中曾出現過英國航母被擊沉的可能性,用英國海軍自己的話講,一旦「無敵」號或是「競技神」號被擊沉的話,那麼英國將輸掉這場戰爭。
二戰中,日本擁有世界最大、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兩艘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這兩艘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大型戰艦成為日本海軍和日本帝國的一種象徵,從心理上和從物質上都出現了「損失不起」的狀況。結果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大和」號總共出航作戰了兩次:第一次是在萊特灣海戰,應該說是打了幾炮,但基本上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就撤了回來;第二次就是「大和」號被擊沉的沖繩島之戰。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損失不起」的例子。
容易造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講到好航母的第三個標準,我們先回憶一下二戰時期的情況。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美國建造的航母超過了100艘,平均每個星期就有一艘下水。它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有利於在戰時或需要的時候短時間內大批量生產。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生產能力,才使美國始終處在不敗的狀態。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怎樣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生產航母?
我們知道,好造的航母可能不一定是最先進的航母,這就涉及航母發展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航母是不是也需要像現代戰機那樣「高低搭配」?
實際上,在當今的航母建造大國當中,他們確實保持了這樣兩手的準備,即使像美國擁有這麼多的核動力大型航母,但它同樣不時傳出不同的聲音。當年美國海軍曾建議「發展航母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進一個籃子當中」,提出了發展一些小的、便宜的、好造的航母,這就是當時美國海軍提出的「制海艦」計劃。儘管制海艦計劃當時沒有真正實施,但今天西班牙海軍的「阿斯圖裡亞斯王子」號航母,實際上就是按照美國制海艦的標準建造的;泰國從西班牙進口的航母,也是按照同樣的標準建造的。
另一個老牌的海上大國——英國同樣沒有放棄這種好造的航母技術。在馬島戰爭當中,英國臨時改裝了許多集裝箱船、滾裝船作為載機艦,儘管它們不能直接載著飛機投入作戰,但它們可以載著飛機遠渡重洋為英國的兩艘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提供補充和資源。儘管在戰爭中,英國的海鷂式艦載機被擊落了一架又一架,但「無敵」號和「競技神」號上的艦載機中隊始終保持著齊裝滿員的狀態。或許這些「航母」要打引號,但正是因為這些好造的「航母」,才使英國那兩艘真正的航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戰鬥力。
玩得轉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最後,我覺得玩得轉的航母才是好航母。
實際上這包含了很多「人」的因素。一艘好航母,從技術層面來說是否先進、是否可靠、是否好用是一碼事,但是操作航母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看到,同樣一艘航母,在艦載機的使用上可能會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通常情況下,航母上的每架艦載機每日應出動2至3次。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航母艦載機的平均日出動次數大約是3次。而在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艦載機的最高出動架次數是每天出動6次。這種戰鬥力的形成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因素,使用者的水平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航母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而發展航母是一個規模巨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漫長的、艱難的過程。
一個國家只有把航母變成真正好用的、便宜的、好造的、玩得轉的航母,才能夠稱得上是航母大國和航母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