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苛責砸碑志願者
在「開拓團碑」事件中,5名志願者砸碑的行為引起了巨大爭議,余戈認為,不應苛責。
首先,5人的「度」把握得非常好,使用的是油漆和小號釘錘,對牆體無法造成破壞,這不過是一個象徵性舉動,表達否定的含義。
第二,在相關機構不作為的前提下,老百姓用行動表達意見,也屬無可奈何。
第三,不能誇大5人行為,不能和「文革」中的「打砸搶」混為一談,「打砸搶」是無目的、面對平民、自上而下的,而5人表現得既不狂熱,也不激進,他們沒有破壞近在咫尺的其他墓碑。
「如果大家都坐而論道,又能改變什麼?」讓余戈驚訝的是,許多網友質問這5人為什麼不去劫郭美美,偏偏要對墓碑下手,認為這是一種投機行為。
「如果你對現實情況不滿,你為什麼要逼別人出面?你自己在做什麼?」余戈反問,「這是一種劣根性,我們自己不敢見義勇為,看見別人做了,反而說三道四,別人站出來,卻說那是他的義務,還要讓他負擔更多的東西。我們都在批評公共部門不作為,他人不作為,可你自己作為了嗎?」
相比之下,日本普通公民卻有著強烈的作為意識,比如松崗環,退休前是小學教師,她無意中瞭解了「南京大屠殺」,以後多次往返中日之間,一直在做相關研究,成為專家。在「開拓團碑」附近,是日本巖手縣一位老人的墓地,他是個普通農民,因「開拓團」遺孤中巖手縣人頗多,老人知道中國人當年的義舉後,志願到中國來種菜,傳播農業技術,最終長眠於中國。在內蒙古,日本公民幫助中國人種樹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所謂的公民,就是要能站出來,勇於作為,可我們很多人正好相反,看見別人受關注,馬上冷嘲熱諷。」余戈說。
對公共知識分子感到失望
「開拓團碑」事件中,最令人失望的是公共知識分子群體一片沉默,少數肯站出來的,卻罔顧事實,為「開拓團」辯護。在新浪微博上,一名自稱吳祚來的「學者」甚至發出了「有愛就是娘」的高論,言外之意,只要有愛,國族認同便不再重要。引來網友質疑:難道奶奶、夫人、爸爸不愛你嗎?他們都是娘?
余戈表示,在此次事件中,對公共知識分子們的表現,感到痛心。
首先,他們混同了國家與政府的區別,為了和政府之間保持批評的距離,便不顧國家利益受傷害,刻意疏遠對國家的情感。
第二,愛惜羽毛,怕被人看成是不理性,便故意躲避相關話題,總之,他們永遠理性,永遠正義。
「許多教育程度不高的網友,國家認同感反而強烈,而所謂的話語領袖,卻各有各的小算盤,如果不是這一事件,我也沒想到我們的共識基礎已經動搖到了這種地步,實在讓人擔憂。」余戈說。
更值得擔憂的是,網上意見的激烈對立,表達越來越情緒化,矛盾越來越尖銳。余戈認為,在今天,只要智商能認識三以上數字的人,就應該知道這世界不僅僅是「民逗」和「五毛」組成的,不能非此即彼。
「我們應憑著良心、理性去判斷,對於錯的,要有勇氣去批評,但對於正確的,也應該有勇氣去肯定。」余戈說,「我們常說,歷史不能選擇性記憶,不能功利性認知,在現實中,我們也應堅持這個基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