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這幾天,很多黑龍江省方正縣的老百姓「談碑色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7月30日,該縣斥資70萬元「為侵華日軍逝者立碑」的消息被網民曝光,隨即引來一片口誅筆伐。網友隨後組成各路「砸碑團」,分頭趕赴方正縣。8月3日,5名網友往石碑上潑灑大片紅漆,把這出「碑劇」推向高潮。
「你不是來砸碑的吧?」「你是記者?碑的事我不清楚。」面對陸續抵達的外地人,被冠上「漢奸」之名的方正人彷彿成了驚弓之鳥。重重壓力之下,方正縣政府於8月6日凌晨拆除石碑。
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後發現,在這一立碑風波之前,方正縣與日本已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當地人而言,日本及日本人的含義遠比外界想像的更複雜:他們既是數十年前的侵略者,又是身邊習以為常的朋友、親戚,同時,也代表著某種更富足、優越的現實生活。
「去日本就是為了賺錢,誰不嚮往更好的生活呢?」
「我們這兒,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在日本的親戚。」記者剛抵達方正縣,就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據當地媒體報道,方正縣在日本的華人華僑近4萬人,歸僑僑眷6.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8%。
記者發現,在當地一份免費派發的雜誌上,每期都刊登有許多赴日中介廣告。其中有赴日探親、勞務、留學等信息,但數量最多的是介紹「日本婚姻」。「熱心為你介紹日本優秀男士,簽證率100%。」其中一個豆腐塊大小的廣告這樣寫道。
「方正姑娘都喜歡嫁去日本,像我這麼大歲數的,能娶到媳婦就不錯了。」年約35歲的姜師傅抱怨道。為了找到合適的對象,當地男人近年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越南、柬埔寨等國家,「赴越婚姻」、「柬埔寨新娘」等中介隨之興起。
一家婚姻中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他嫁去日本的,「每月都有十幾個人」。相親時,女方先把照片發給男方,男方挑選喜歡的對象進行網絡視頻溝通,雙方確認後男方便從日本來到方正縣,「見父母,擺酒,拍結婚照」。
事實上,在這個距離哈爾濱市180公里的小縣城裡,中日婚姻並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一段特殊的歷史相關。
據新華社報道,為了進行移民侵略,自1933年至1945年年底,日本向中國東北先後派出860個開拓團,33萬開拓團團民以無償強佔或低價收購的方式掠奪中國土地,大量中國農民因此流離失所。
日本戰敗後,開拓團團民開始大逃亡,其時方正縣是他們取道回國前的一個聚集地。該縣文史資料工作室出版的《方正僑鄉史話》記載,截至1945年11月,約有一萬名開拓團團民滯留在方正縣,其中約5000人死亡,存活下來的人大多是婦女和孤兒。方正縣的老百姓隨後收留了這些日本婦女和遺孤。他們有的被作為子女收養,有的與當地男人組建了家庭。
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原本散落山頭的開拓團團民屍骨被安葬在距離縣中心七八公里的日本人公墓中。此後,這一公墓附近又修建了紀念陳列館以及由日本遺孤出資的中國養父母公墓等,逐漸發展成中日友好園林,並於1999年被確認為黑龍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些當年在大逃亡中存活下來的開拓團團民,自始至終在方正縣百姓的生活中扮演著鮮活的角色。
據方正縣華僑商會會長張鳳江介紹,1972年中日邦交日常化後,當年的遺孤開始陸續返國,隨後又把自己的中國親屬介紹去日本,自此打開了方正縣人的出國大門。
方正縣吉利村的一個村民透露,當地中日婚姻的介紹費「至少得四五萬」,「辦假結婚要十多萬」。通常,「二十多歲的姑娘嫁給四五十歲的人」。儘管如此,為了嫁去日本,很多人不惜舉債支付中介費,或與原本的丈夫離婚。
「去日本就是為了賺錢啊,誰不嚮往更好的生活呢?」一個村民說,即使嫁去日本後從事較為底層的工作,「一個月也能賺一萬,自己省吃儉用能存六七千」,在這個「靠農業、廠子少」的小縣城,這樣的收入非常誘人。
張鳳江告訴記者,憑藉著數量龐大的旅日人口,方正縣人的存款在過去幾年快速增加。2009年,方正縣存款餘額達到37.2億元,其中80%是華人華僑存款。那一年,在日本的3.5萬方正縣人年勞務創收達40億元。而到了今年,方正縣存款餘額在全國2861個縣中排名第三,達到48億元。
「每當日元匯率上升的時候,方正縣縣中心的銀行就會排起長龍,人們紛紛前往拋售日元。」方正縣一位日語老師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