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土院士最早做三江濕地的調查和研究是在1972年,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年的時間,從最早到三江平原開發濕地,到後來專門保護濕地,他見證了三江地區濕地的變化。他說,他們大概統計了一下,在50年代沒有開荒以前,整個三江平原的濕地大概534萬公頃,平原,不算山的話,它的濕地534萬公頃,平原面積是600多萬公頃,能佔到當時的80%以上。
從建國之後,三江平原經歷了4次大的開荒高潮,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部分專業部隊形成的一個開荒高潮。第二次1971年以後,大批知識青年到三江平原開墾荒原,第三次是1979年以後,三江平原遭遇乾旱,當時的開荒條件比較好,又形成了一次大面積的開荒高潮。第四次就是上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鼓勵開荒種田,形成了第四次開荒高潮。劉興土院士說,50年代,原來的沼澤地都是集中連片的,而且通行都很困難。到2000年經過四次開荒規模以後,現在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濕地,現在剩下保護區留下來的一些濕地,也大面積的開墾了,沒有了。他們通過遙感圖像解析以後,現在的沼澤地,就剩下83萬公頃。如果再加上一些河流、湖泊這些水面的話,還有44萬公頃,所以現在也就是剩下濕地的面積,也就是130萬公頃,所以應該說損失了80%。
1975年之前,三江平原幾乎沒有什麼溝渠,但是2004年的溝渠圖顯示,用來排水和灌溉的溝渠已經遍佈整個三江平原。劉院士告訴記者,原來三江平原是以濕地為主的大面積連片的,現在是以耕地為主了,80%都是耕地,濕地也就佔百分之十幾了。
這些遍佈在三江平原的內排水渠,就相當於掐斷了濕地的命脈,失去了自然的生態環境,那些僥倖留下來小塊濕地也將最終乾涸。濕地作為地球的三大系統之一,不僅具有減緩全球變暖的功能,另外還有調節徑流,補充地下水,減少洪澇災害的作用。劉院士說,開墾以後的一些負面的影響,目前來講,他們也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有一些物種,像沼澤地的植物,一些珍惜的水禽,已經消失了。另外,開墾之後,有些土壤的結構被破壞了,它的蓄水功能也不能像原來那樣好了。
半小時觀察:領導幹部考核評價要看「水」
這幾天我們聚焦水流困局節目,持續關注了農村水利設施荒廢、水電站違規上馬、吸水黑洞高爾夫與民爭水、城市排水不暢逢雨必澇、以及濕地保護等等話題。這話題反映出我們現在正面臨著非常複雜的水問題:一方面是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另一方面是水管理落後、水分配不均衡。那麼如何解決當前的水困局?在前不久的中央水利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科學治水、依法管水,堅持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建立健全適應我國國情和水情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水利工作科學化、法制化水平。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要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幹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可見,科學治水,依法管水,把領導幹部考核評價與水資源管理結合起來,正是解決我們當前水困局的鑰匙。我們期待各部門和各地方,能夠認真領會胡總書記和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對於水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敢於依法查處,而不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縱公共水資源被濫用被污染,不然將如何面對最後的考核評價這一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