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資料圖:我國首艘航母完成海試後返回大連。
凸顯空中軍事力量
航母作為一種戰略武器,其真正作為戰役甚至戰術兵器的作用在「二戰」之後就結束了,其本質就是海上活動機場
20世紀初,戰列艦曾經是海上霸主。但是自航母問世後,因其搭載戰機的能力而對戰列艦具有了壓倒性優勢。
「二戰時期世界上最大型的戰列艦日本大和號的射程是40公里,而航母因有艦載機,遠程攻擊能力至少是其10倍。航母艦隊不僅具有攻擊能力,而且具有偵察、警戒、支援陸上部隊等多項功能,並因此成為一國海軍力量是否強大的主要象徵。」馮瑋介紹。
建造航母編隊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包括航母、艦載機、輔助艦艇等作戰單元,而養護一支航母編隊的成本也很龐大。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國防部長卡斯伯.溫伯格說過的一句話,「未來航母是在海上浮動的活棺材」。
即使這樣,也沒能阻礙美國人建造航母的步伐。目前美國海軍航母主力為尼米茲級,它由2座核反應爐和4座蒸汽輪機推動,全長333米,載員6000人,價格50億美元,每艘船每月僅經營開支就要1300萬美元。
海灣戰爭後,美國人開始意識到海軍在未來進行大洋決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中途島大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海上沒有對手的美國海軍戰略開始變化。
喬良認為,海灣戰爭時期,美國海軍一直在賦閒,真正使用的是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海軍發射導彈,從甲板上起降幾架飛機,完全是配合。而這個落差讓一向以重要軍種自居的美國海軍心裡非常不是滋味。但如果真正出現大國都有航母的情況,又很難說大洋決戰會退出現代戰爭。
因為航母本身不攻擊,而是艦載飛機發動攻擊,作為空中打擊的武器平台,航母依然凸顯的是空中力量。
「航母離打擊目標太遠,飛機夠不著,若離得太近,自身又受到威脅。尤其現在巡航導彈越來越先進,武器效能越來越強,對航母構成威脅。而能對航母造成致命打擊的導彈也就成為了航母殺手。」喬良說。
於是,美國不僅針對中國造航母表示強烈關注,對中國有沒有「航母殺手」也表現出高度緊張。
在喬良看來,航母是一種戰略武器,但其真正作為戰役甚至戰術兵器的作用在「二戰」之後就結束了。雖然世人對航母充滿敬畏之心,但航母的本質就是海上活動機場。
「一艘航母從日本橫須賀港出發,到達馬六甲海峽一個星期,到達紅海就是下一個星期了,而通過導彈打擊,在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未來戰爭對抗的關鍵是空天力量,因為快、準、清晰。過去航母稱霸一時,主要是因為海上物流或陸上運輸主導經濟活動,現在的資本活動敲鍵盤就可以完成。」喬良說。
搭上航母末班車
中國航母問世就接近於世界最好水平,其作為目前中國正在發展的軍事力量代表,實際上是中國崛起的骨骼與脊樑
關於「中國航母起碼需要三到七年時間才能形成戰鬥力,改裝航母意義不大」的言論甚囂塵上。
喬良認為,雖說有技術上的延續、承接,但如果瓦良格號在蘇聯時期就下水,一定不如今天這艘中國改造過的。「改造瓦良格號是一種很節約成本的方式。現成的殼體改裝完做訓練艦,培養出中國第一批艦載機飛行員和指揮員,就這樣逐層開花結果。」
喬良說,海軍航空兵是為了直接配合艦艇的軍事行動,最主要是控制和獲得周邊海域的制空權。我國的飛行員肯定掌握了從航母上起降的技術。耿雁生公開表示,現在依靠我們自己力量培訓艦載機飛行員的工作正在進行當中。
耿雁生大校在國防部新聞發佈會上已向世界宣佈:航母作為一種武器平台,既可以用於進攻也可以用於防禦,還能夠用於維護世界和平、實施災難救援等。中國研究航母發展問題,是為了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的能力。中國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會因為發展航母而改變,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也沒有發生轉變。
「對於大國形象來說,航母是有象徵性意義的,對海軍來說,航母的加入能增強實際作戰能力和威懾力,又是有實際意義的。前幾年中國就在改造航母,中國航母將在國際水道上保障我國所需要的能源、資源順利進入中國。航母除了防衛領土、領空、領海安全,還能保障中國在海外人員的安全和利益。」喬良說。
儘管耿雁生大校公開指出,披露航母相關信息的時機與當前南海局勢無關。
但馮瑋認為,中國在南海諸島主權問題上和該區域的其他國家存在糾紛,為了保障南海航路暢通,使中國商船免遭沿岸各國攻擊和破壞,中國必須擁有航母。
「我們搭上了航母末班車,中國航母問世就接近於世界最好水平,在技術層面,排名一定不靠後。一艘航母的壽命最少應該在半個世紀。」喬良說,對於航母,中國人既不用誇大它的意義,也不應貶低,這只是必然要邁出的一步而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航母等目前中國正在發展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中國崛起的骨骼。隨著中國海軍的發展,有更多的航母將進入海軍的編制序列、作戰序列。」喬良說,如果某些國家非要把大國間的關係理解成挑戰和被挑戰的關係,那麼中國也只能用自己的全力去證明,用全部力量去證明,中國不怕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