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南非、土耳其:重建「樣板」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憲綱在接受採訪時說,利比亞未來不會出現大規模內戰,也不大可能陷入索馬裡、伊拉克和阿富汗那樣的亂局;他認為南非解決種族衝突的經驗,土耳其在處理世俗化和民主化方面的經驗,可成為利比亞重建的樣板。
郭憲綱分析,利比亞內戰主要是由世俗力量參與的,沒有吸納宗教勢力,僅僅進行了6個月的時間就有突破性進展。相比較伊拉克和阿富汗,利比亞的內戰性質更單純,更容易解決。更重要的一點是,利比亞反對派已經汲取伊拉克的教訓,在治理國家上更理性,不僅留用卡扎菲時期的舊官員,也在容納吸收不同派別和部落,注重種族和部落和解,這些努力都在降低內亂的可能性。
土耳其政體
宗教與世俗的平衡
郭憲綱認為,由於利比亞中產階級力量薄弱,宗教力量一直參與政治,在西方協助下建立的新利比亞政體既要尊重宗教傳統,又要適應當代民主制度。因此,這種政體既不應是神權政體,也不會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他建議參考土耳其政體,在宗教與世俗力量之間達成平衡。
在土耳其,雖然該國曾湧現不少強人政治和軍人政權,但是誰都不敢輕易動「民主」這面大旗。儘管數次出現伊斯蘭教政治勢力高漲局面,執政的宗教政黨必須在世俗與宗教之間小心地保持平衡。在土耳其政治中,軍隊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形成總統、議會(政黨)與軍隊之間的某種「三權平衡」。土耳其憲法規定,軍隊行使著捍衛世俗主義與民主政治的使命。雖然軍隊曾經四度干政,但其方向卻是良性的。儘管這種獨一無二的體制難以效仿,但也確實給利比亞新政權提供了一定借鑒。
郭憲綱總結說,利比亞未來局勢的三大關鍵因素是,要和解還是復仇,要團結還是分裂,國家利益為重還是部落社會至上。他提到,利比亞內亂不僅給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反對派和百姓很大的鼓舞,也給強人政體的國家一個警示:在動盪之前提前改革,滿足人們的需求,否則有當權者被趕下台的危險。
卡扎菲與薩達姆的驚人相似之處,讓人們很難不把兩個國家的命運放在一起比較。在薩達姆等年輕軍官在上世紀60年代發動政變推翻伊拉克王朝,僅14個月後,卡扎菲和他的軍官同伴們也在1969年推翻了伊德裡斯國王;與卡扎菲一樣,薩達姆在掌權35年裡建立了牢固的家族統治體系。
而如今的利比亞,似乎也會像「後薩達姆時代」之初的伊拉克一樣,朝著民主、自由、和平的方向邁出步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利比亞會否成為下一個伊拉克,抑或下一個阿富汗、索馬裡?它將以何種模式重建?
相關鏈接
國家重建正反典型
正面典型南非: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南非的民族和解,使持續300年的種族怨恨在剎那間煙消雲散,不能不讓世人驚訝與羨慕。首任黑人總統曼德拉和圖圖主教,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坦白在種族隔離時期的罪行換取赦免的設想得到了許多公眾的支持,讓南非人重新審視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撫平了南非人心中的創傷或負罪感,通過和解獲得和諧,通過寬恕獲得了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反面典型伊拉克:
解一時之氣釀難嚥苦果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推翻薩達姆政權,新政府一味強推「去伊斯蘭復興黨」政策。原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支持者及軍官被大量「清除」,該黨成員一度被限制擔任公職。這讓族群衝突加劇,國內民族、宗教、政黨矛盾不斷,各派利益紛爭持續,各種力量頻繁發動暴力襲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