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穆小龍
示威遊行第一天,穆小龍恰好休假在家。雖然家人強烈反對他上街,可他還是執意要去。用穆小龍的話來說,參加第一天的遊行是「純圍觀」,「聽聽人們說什麼,要是我同意我就支持,不同意我就回來」。
漸漸的,解放廣場的街頭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示威遊行也在開羅全市蔓延開來,人們邊走邊喊口號。其中,「不管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讓我們手拉手反對腐敗」這句口號打動了穆小龍。
「政府長期用宗教問題挑撥我們,用一方來制約另一方,但是穆斯林和基督徒並非敵對關係。街頭的人們,穿著不同衣服,說著不同口音,有著不同的背景,但事實上大家有著同樣的目標。正是這個目標讓我們有力量面對一切。」如今,這個曾給人印象有些「紈褲」的青年會一本正經地說。
穆小龍回憶,正是在解放廣場,「感覺來了」,這再也不是一場「圍觀」。
如今7個月過去了,穆小龍還是會常常想起那段經歷。就在他的朋友幫他轉發《非誠勿擾》預告片的時候,他在看埃及遊行期間的視頻,以及穆巴拉克被審判的新聞。
「我一定會去投票,這是我的權利。」
埃及在新的道路上摸索著,穆小龍也在尋找著「新的身份」。「每一種經歷都是我的一個身份。」這個24歲的埃及小伙兒說。在他的人生口袋裡,塞滿了一疊疊各不相同的「身份證」。今年6月,他服役期滿,重新開始找工作。
恰好香港一個新聞團隊來到開羅,要拍攝關於埃及的紀錄片。「我們能夠給他的薪酬跟他之前做導遊或者做翻譯的錢相差許多,但是他說,他想讓更多國家瞭解埃及,所以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張潔平說。
最後,他們用另一種方式給這個一直尋求挑戰的埃及青年發了工資——一張去中國的往返機票。「開羅的生活非常安逸,人們的生活節奏非常慢,但是北京生活節奏很快,競爭也很多,北京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穆小龍拿著機票,辦了簽證,隻身飛到了北京。
中國對這個埃及小伙子來說並不陌生。他從開羅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做過中文導遊,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向溫家寶總理介紹過埃及。他夠聰明,能對來自上海的旅行團說「儂好可愛」,對東北的團說「關係鋼鋼的」,會帶四川的團到當地找辣子吃,會在廣州團吃飯的時候準備兩壺熱水,一壺用來喝,一壺用來涮洗餐具。
穆小龍來北京一個月了,現在他對這座城市「瞭如指掌」,甚至能夠不看地圖幫迷路的遊客指出地鐵換乘路線。他努力融入北京的生活,跟出租車司機「侃大山」,跟朋友在酒吧裡聚會,結交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新朋友。可以說,如果他不是出現在三里屯,就是在南鑼鼓巷,再就是五道口的小店裡 ——這些都是北京著名的「小資文青聚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