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揭秘中國海軍陸戰隊煉獄式訓練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8-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資料圖:中國海軍陸戰隊新型兩棲戰車群準備作戰演練。

煉獄式訓練,蛙人被綁手腳扔水裡

不久前,南方日報記者探營位於廣東湛江的中國海軍陸戰隊某部,親眼見證海軍陸戰隊員們的全天訓練。

早晨6時,隊員們起床後,就要開始進行12小時連續訓練。每人早晚手拎石磚跑兩個5公里,再加5個100-100個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100個馬步衝拳、100個倒立、100個收腹;上午4小時是環環相扣的基礎科目訓練:400米障礙、投彈、射擊、拼刺刀、軍體拳;中午1至2小時的坐海曝曬,在30℃以上的溫度下,這樣的耐高溫訓練必不可少;下午緊接著是海上武裝泅渡、沙灘擒拿格鬥。

「在冬天,我們還要進行耐嚴寒訓練,在零下30℃的野外,僅靠一床棉被、一件軍大衣過一夜。」參加過野外耐寒訓練的陸戰隊士兵告訴記者。而在泅渡訓練中,每人要游3000-5000米,還要負重遊500米。

經過一年的體能和基礎科目訓練後,第二年,海軍陸戰隊員便開始特種專業訓練,包括兩棲偵察、潛水爆破、裝甲坦克、野外通信等等。

每年夏季,海軍陸戰隊都要將部隊拉到南海岸邊,接受長達3個月的戰術基礎訓練和海上武裝泅渡訓練,這一訓練計劃被稱為「海練」。「海練」期間的訓練強度自然比日常訓練要增大不少。此外,即便在睡夢中,也隨時可能被一陣急促的緊急集合哨聲喚起。

對海軍陸戰隊的蛙人來說,訓練科目更多,也更為苛刻。

在海軍陸戰隊某旅,富有野外生存經驗的老班長雷文彬告訴記者,訓練時,蛙人被綁住手腳扔進水裡,他們必須想方設法浮出水面。在進行攜帶氧氣瓶潛水訓練時,教練也會出其不意地拔掉蛙人的氧氣管,或關掉供氧旋鈕,或扯掉氧氣罩,這是訓練蛙人在水下換氣的技巧。「蛙人必須自己解決在無氧條件下的生存問題。」教官的要求聽上去極為苛刻,但誰都無法否認其在現實戰鬥中的重要性。

荒島求生,是兩棲蛙人隊「煉獄訓練」內容之一。這種訓練,通常都是在緊急命令下部署進行。在為期7天的野外生存訓練期間,每人只准帶五樣東西:一壺水、一盒火柴、一包食鹽、一斤大米、一把防身匕首。

駐地老百姓這樣形容海軍陸戰隊的兵:「沒有白的,沒有瘦小的,走路一陣風,渾身上下一股野性和血氣。」

令世界側目,美軍將領點名參觀

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中國的海軍陸戰隊屬於後起之秀。外國軍官在親眼目睹這支隊伍後,不由得對這個「後起之秀」刮目相看。

1985年,旅長黃朝仕第一次代表中國海軍陸戰隊走出國門,赴美國考察,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關起門來搞建設永遠不能突破現狀」。

海軍陸戰隊派遣徐向賢等10名隊員赴國外某特種部隊進行「水下攻擊」學習,回來後,他們結合部隊特點和所擔負的作戰任務,借鑒外軍特種兵訓練經驗,創造性地設置了「從水下到水面、從水面到岸灘、從岸灘到山崖、從山下到山上」的立體特戰訓練。

組建之初僅配備了74匹軍馬和幾輛破舊老式坦克的「天下第一旅」,經過多次換裝,如今兵種由單一到合成,裝備由半兩棲化到立體化,已經具備較強的機械化、信息化兩棲作戰能力。

2008年4月,曾當過駐中國武官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康威上將來到中國,點名要參觀海軍陸戰隊。觀看完兩棲登陸演練、沙灘特戰訓練等演示課目後,這名登陸作戰專家盛讚「中國海軍陸戰隊有很強的戰鬥力」。

海軍陸戰隊某旅旅長陳昌峰分析,海軍陸戰隊被確定為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遇有緊急情況可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直接指揮,這也是中國的海軍陸戰隊倍受國外高度關注的原因之一。

軍事專家指出,中國海軍陸戰隊具備空中傘降、陸上突擊、海上潛水等多種機動作戰本領,必是先遣登陸、奪占灘頭的重要突擊力量。

31年來,無論是執行南沙守礁建礁,還是參加國慶大閱兵;無論是長江抗洪搶險,還是汶川抗震救災,哪裡有多樣化軍事任務,哪裡就有海軍陸戰隊,對這把「軍中利刃」而言,他們堅信的是——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上一頁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Shine
台將太平島駐軍升格海軍陸戰隊      [2011-07-20]
韓美海軍陸戰隊白翎島首次軍演      [2011-07-14]
韓國海軍陸戰隊被指有組織虐兵      [2011-07-09]
韓海軍陸戰隊槍案嫌犯稱遭排擠      [2011-07-06]
中國海軍陸戰隊瀕海山區演習      [2011-06-24]
美海軍陸戰隊要求增兵制衡中國      [2011-05-28]
台將太平島駐軍升格海軍陸戰隊      [2011-04-19]
台遣海軍陸戰隊 提升南沙駐防      [2011-04-19]
美海軍陸戰隊測試太陽能裝備      [2011-02-02]
美海軍陸戰隊玩命訓練      [201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