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裡,阿拉伯世界基本上是處於一種「被全球化」狀態。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國家簡單地把阿拉伯世界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歸因於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過於強調伊斯蘭文化的應對能力,對借鑒外來發展經驗表現消極。這種相對封閉的態度既不符合當今世界潮流,也違背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使阿拉伯世界錯失了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看到了自己國家與時代發展的差距,他們受到的衝擊是巨大的。這也是年輕人成為西亞北非此輪劇變主要推動力量的原因之一。
當然,阿拉伯世界對全球化時代的處境是有所反思的。伊拉克戰爭後,美國推出的「大中東計劃」促動了變革的敏感神經,阿拉伯世界內部變革呼聲日益高漲。阿拉伯精英撰文指出,政治改革已刻不容緩,不改革將難以適應急速變化的世界。2004年3月,在埃及亞歷山大召開的阿拉伯改革會議上,阿拉伯各國通過了「亞歷山大聲明」。埃及在會上表示願意成為阿拉伯國家民主改革的「試驗田」,將根據人民的需要和呼聲,在不影響國家穩定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並且願意將改革的經驗供阿拉伯國家參考。同年5月,阿盟首腦會議又通過了有關阿拉伯改革的13點計劃。一時間,「民主改革」成了阿拉伯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但從其後的實踐看,關於改革的話題基本上停留在討論層面,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這些國家為其政治地緣環境所困,忙於應對各種外來挑戰。更主要的是,執政者擔心,一旦改革觸及宗教和傳統文化,就有可能危及權力基礎,執政者退讓和妥協的空間將很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