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日,「利比亞之友」國際會議出席者在巴黎愛麗捨宮拍照。
■觀察
巴黎會議向國際社會發出不良信號
薩科齊所為與小布什如出一轍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利比亞重建國際會議儘管取得一定成果,但恐難獲得實質效果,利比亞的重建之路並非坦途。
法國在這次會議上推動以「新利比亞之友小組」這一架構替代於今年3月29日在倫敦成立的利比亞問題聯絡小組,以國際磋商指導利比亞重建的機制。
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巴蒂說,此次會議可稱是向國際社會發出了一個不良信號——由以西方大國為主導的國際會議開啟一個國家的重建過程,令利比亞重建這一內政問題國際化。而且,國際社會對於利比亞未來的看法也存在分歧,較3月份開始軍事行動之初更難取得共識,因此無論是此次巴黎會議,還是諸如「新利比亞之友小組」的國際會議,都很難取得實質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西方國家認為聯軍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已取得勝利,雖然各國反覆強調利比亞人民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但薩科齊仍在此次巴黎會議上明確宣佈,對利進行軍事干預的聯軍仍將繼續行動。
分析人士認為,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中授權各成員國「採取任何必要措施以保護平民免遭襲擊」的條款似有進一步變味的趨勢。
巴蒂認為,西方插手利比亞事務是新保守主義上升的標誌,即認為西方民主政體有義務通過外交、軍事途徑對被認為是不符合民主標準的政權進行改造。從這一意義上講,薩科齊和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利比亞與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伊拉克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他說,無論利比亞前景如何,這一動向都值得國際社會關注。如果西方國家相信他們可以通過施加軍事壓力來改變外國政權,那麼利比亞近來的變故可能還會在其他國家重演。
這位政治專家指出,利比亞的未來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一是40多年來利比亞反對派基礎薄弱,缺乏民主執政經驗,建立政權並非易事;二是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組成複雜,訴求不一,內部分歧很大;三是利比亞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西方國家將在利比亞政治過渡過程中施加何種影響尚不可知。這三種因素疊加讓利比亞前景變得異常撲朔迷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