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模型。資料圖片
10年後成「國際空間站」?
2020年國際空間站將結束其使命,而中國的空間站正好進入軌道。許多人設想,中國的空間實驗室是否可望擔負新的國際空間站的職能。
北京時間今年7月21日,美國最後一艘航天飛機「阿特蘭蒂斯」號結束最後一次任務,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航天飛機「謝幕之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阿特蘭蒂斯」的謝幕,意味著美國30年航天飛機時代宣告終結。
阿特蘭蒂斯才告別蒼穹,7月27日,俄羅斯太空官員就宣佈,他們打算在2020年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限結束後,把它沉入大海。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
即使國際空間站被廣泛認為科研潛力遠未得到完全發揮,出於各自戰略考慮,各參與國之間想法並不一致。美國出於對探月工程和探測火星的更高熱情,早在2009年就已經不再向國際空間站注入資金。
今年美國航天飛機謝幕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面臨運載能力的挑戰。目前,歐洲的ATV和日本的HTV都只是貨運飛船,而且沒有重返地球的運輸能力,「聯盟」號飛船又無法將大型貨物運回地球。此次俄國火箭發射的失利更降低了公眾對俄國運載能力的信心。
在空間站項目未來發展廣受爭議的時候,中國的空間試驗站的探索格外引人注目。
前美國國家航天和宇航航行局(NASA)官員、喬治華盛頓大學教員斯科特(ScottPace)將「天宮一號」比作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所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
當國際空間站結束其使命時,中國的空間站正好進入軌道。許多人設想,中國的空間實驗室是否可望擔負新的國際空間站的職能。
對此,曾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的張建啟表示,「中國空間站將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工程,讓外國的科學家和宇航員上去和中國合作進行科學實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也有另外的聲音對此提出質疑。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分析認為,中國實施空間站工程「完全是量力而行」:我國計劃的空間站只有60噸,3個艙,而國際空間站是近400噸,13個艙,「和平」號也有123噸。
他表示,追求國際空間站那樣規模的長期存在,並非中國國力可以輕鬆承擔,更別說未來的月球開發和太空移民之類耗資天文數字的工程。
而英國《航天飛行》雜誌撰稿人陳藍則認為,「天宮」不大可能成為唯一的空間站。「美國民營的近地軌道基礎設施進展很快。2020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中國大空間站上去的時候,可能至少會有一個商業空間站已經在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