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郎艷林 貴陽9月7日電】大旱之年看貴州水電今年入夏以來,貴州降水量為50年來最低值。因持續旱情當前各大水庫水位逼近死水位,貴州電網內所有主力水電廠正陸續失去了發電和調峰能力。
貴州是我國南方重要的能源輸出省,參與了國家「西電東送」工程,其水電廠發電、調峰能力的變化將造成範圍較廣的影響。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貴陽院)的副院長楊家修先生,請他來解讀特殊地質下的貴州水電建設。
喀斯特地區的水電站
「說到貴州喀斯特地貌條件下的水電建設,就要從天生橋水電站開始說起」,而楊家修的職業生涯也是從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開始的。
天生橋二級水電站位於天生橋一級水電站下游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縣和貴州省安龍縣交界處的紅水河南盤江上游,是我國「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是西電東送的第一個電源點。工程從1981年開建,1982年至2002年間由貴陽院承擔勘察設計和處理技術。
1986年,剛從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畢業的楊家修就被分配到天生橋水電站做壩工,並很快獨立承擔高邊坡支護工程。天生橋水電站廠區380米高邊坡治理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獎。
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採用引水式開發方式,三條引水隧洞平均長9.7千米,洞徑8.7——9.8米。「那個規模是全國已建電站之最了」,說到這條超長引水隧洞,楊家修像漁夫釣到大魚一樣自豪。「最難的往往不是看得見的,而是隱藏在地下或者暗處的。」楊家修說,由於貴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條件非常複雜,地下巖溶區域面廣,暗河多,散亂疏鬆的石灰岩難以承載起大型的水電站建設。而天生橋水電站引水隧洞「是全國已經建成的最長、洞徑也最寬的」,至於貴陽院這項技術在全國的地位,楊家修用了「最擅長,做的最好」來形容。
環保水電的「光照版本」
每一個工程的施工都會給當地帶來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水電建設同樣要講環保。」楊家修說。
貴陽院於1985年設立環境保護專業,2006年正式成立環評水保專職機構(環保設計分院),目前是貴州省唯一擁有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甲級及水土保持方案編製資格證書甲級的「雙甲」單位。
在「西電東送」第二批北盤江光照水電站項目中,貴陽院設計了分層取水發電新技術。通過在原單層進水口的結構上增加佈置一道鋼筋混凝土牆,使水電站具備調節水庫水溫的效能。
採取分層取水措施後,水庫全年平均下洩水溫為14.6℃,比單層進水口洩水提高3.1℃。較原單層進水直接投資增加約0.7億元,每年減少電量約650萬kw.h。分層取水技術有效減緩下洩水體水溫對下游生態影響,保護了流域內的珍稀水生生物,保持了水生生物的多樣性,破解了國內大中型水電工程通過工程實施生態保護難題。
貴州水電開發率全國最高
喀斯特地貌意味著存不住水,地表層像一個漏斗一樣,任你下再大的雨,最後都會滲入地面、消失不見。由此可見,在貴州這個巖溶地區建水電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貴州省的水電開發度「在全國是走在前列的」,楊家修說,貴陽院剛開始進入市場時,貴州水電開發度只有百分之十幾,後來增加到30%——40%,現在開發度已超過70%。
據楊家修介紹,貴州省目前總的水電裝機容量不到2000萬KW。貴州境內,烏江、北盤江流域的大型水電站較多,屈指數來,楊家修指,烏江(貴州)境內最後一個大型水電站叫沙陀水電站,裝機容量118萬KW,目前在建中。
除水電站建設外,貴陽院開始「多元化發展」,「走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並對貴州省的新能源發電開始進行規劃。
目前,火力發電仍然是貴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用電的主力,水力發電略弱,旱情的持續發展使得水力發電不足、電煤供應緊張,在未來應對「天災人禍」的工程中,或許風能、太陽能能夠起到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