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鷹二號」導彈,是我國第一型岸艦導彈,在研製的關鍵時期,前蘇聯撤走了技術專家,也帶走了所有圖紙資料。突破關鍵技術的最大問題是導彈發動機油箱材料的耐腐蝕性。蘇制耐腐蝕材料當時國內生產不了,也找不到可替代材料。「渤海灣的戰士們日夜期盼著早日裝備自己的海防武器」,時任總設計師、被譽為我國「海防導彈之父」的梁守槃知道,他必須盡快越過這道門檻兒。最終,他從籃球的結構中得到啟發,創新研製了雙層皮球式油箱,外層堅固、裡層耐腐蝕,一舉突破了技術難關,「海鷹」起飛!
哪一個型號導彈的研製背後沒有述說不盡的故事?「海鷹二號」之後,新中國第一型空艦導彈、第一型超音速飛航導彈、第一型固體多用途反艦導彈、第一型潛射反艦導彈、第一型中程反艦導彈……陸續在航天科工三院這個搖籃中誕生、成長,十餘個系列、數十種導彈武器裝備,形成了射程覆蓋遠中近程,發射平台包括艦艇、潛艇、飛機、車輛,飛行高度覆蓋高中低空,飛行速度涵蓋亞聲速、超聲速,能攻擊海、陸多種目標的龐大的飛航導彈家族。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某型巡航導彈的精彩亮相,更實現了我軍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與此同時,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0項一等獎、3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近1300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記錄了中國飛航人50年自主創新的前行印記。
熱血丹心
秋日,大漠戈壁,無名小站。十幾個「文弱書生」,在漫天的黃沙中,喊著號子,奮力推著一節節十幾噸重的車廂緩緩前進……這不是電影中的感人鏡頭,而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那年,某型號試驗彈進場,由於申請不到專列,研究人員只好將七八節自備車廂拖掛在西去的貨運列車上。在甘肅境內的一個小站上,自備車廂必須轉掛到另外一列火車上繼續前進。兩趟列車不在同一軌道上,小站又沒有多餘的機車協助轉運。時間緊迫,那些平日在科研一線的「書生」毅然作出決定——「推火車」。
又是一個類似「小二黑」式的傳奇故事。雖然,今天的航天科工三院已是集預研、研製、生產、保障於一體,擁有多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高空模擬試車台和水下試車台,國內一流飛航導彈系統仿真、射頻仿真、綜合環境等綜合試驗驗證體系的飛航導彈研究院。但,研製「小二黑」時那種鍥而不捨、忘我拚搏的精神,卻始終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中薪火相傳。
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某型號總師劉永才院士,就曾因忙於在試驗現場排除故障而導致胃病復發,造成大出血。當人們將他用直升機火速送回北京推進手術室的時候,他的血壓已經降到了零。但是,一旦擺脫了死神的糾纏,他又回到工作崗位,往來奔波、挑燈夜戰,繼續著超負荷地工作……
「活著干,死了算。」這是劉永才院士的口頭禪,也是很多飛航人現實工作的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