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縷玉衣」 鑒定市場「亂花迷人眼」
收藏市場如日中天,古董鑒定作為「配套」行業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確認所購是否真品,另一方面,也是灰色的一面就是,部分假古董希望尋求「真品鑒定」,從而正大光明地流入市場。
收藏節目主持人王剛披露,中國目前共有7000多萬人在玩收藏。市場龐大,古董鑒定專家也就成了大忙人,如明星般四處走穴。
「像中國這樣,鑒定組織遍地開花,以收費為目的,在國際上少見。」曾出版多部紀實作品揭露收藏市場黑幕的文化學者吳樹對記者說。
吳樹告訴記者,普遍的做法是,鑒定專家會對被鑒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實際價值高得多的評估價,因為這與鑒定專家的利益直接掛鉤。「目前在業界,不開鑒定證書的情況下,鑒定費大約在100元至500元。開鑒定證書的話,鑒定費則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萬元,根據鑒定專家的名頭來。名頭越大,收費越貴。」吳樹說,「中國最權威的鑒定機構就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了,原則上該委員會的專家是不能到社會上來鑒定的,他們主要為故宮、國內博物館,以及考古服務。但是,誰忍得住啊?」
也有鑒定專家表示,按照慣例,古董評估費是評估價值的1%到5%。
不管如何計算,抬高評估價對鑒定雙方都是「有益」的。鑒定專家可以獲得更多的鑒定費,而古董擁有者則可以憑著鑒定證書,在交易時大賺一筆。
有些鑒定專家甚至會和古董擁有者協商,根據鑒定費用的高低,開具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這時候,古董的真假、價值已經不重要了。更有甚者,鑒定專家本身也是「贗品」。
吳樹告訴記者,在鑒定行業,有著「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規矩。也就是說,一個鑒定專家已經開出的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其他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會拆台,而會選擇私下溝通。
在謝根榮「金縷玉衣」的鑒定上,幾位鑒定專家就表示,當時是最權威的史樹青先生給出了24億元的評估價,其他專家便不好發表不同意見。
「那次(鑒定報酬)是我參加鑒品以來最高的。」參加「金縷玉衣」鑒定的專家楊富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談及「金縷玉衣」事件,吳樹認為主要責任不在鑒定專家,而在於法律不健全,或者是有法不依。
「拿文物市場來說,這個市場整體違法。文物市場上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真品,那麼絕大多數屬於出土文物,交易的話違反《文物保護法》;另一種是贗品,是假貨,那麼就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這樣一個整體違法的市場上,能不發生千奇百怪的事嗎?中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文物鑒定體系,又能出什麼真正的鑒定專家呢?」吳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