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希拉里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中)、國務委員戴秉國在第二屆中美戰略與經濟論壇上。 【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美國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闡述「未來60年」美國要把戰略中心放到亞太地區的意圖,更將焦點指向中國。這篇文章於10月11日發表在《外交政策》雜誌上,長約5500字,標題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20世紀美國戰略核心在歐洲。自冷戰開始後的40多年裡,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始終在歐洲;冷戰結束後,其全球戰略鎖定為「歐亞」。然而,隨著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中國崛起,希拉里稱,美國開始將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
分析普遍認為,新世紀一開始,「9•11」事件發生,美國先後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兩場戰爭,無暇顧及亞洲。如今,正如希拉里所言,亞洲已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之處,以及最大的發展動力源。
21世紀的亞太地區是「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的核心」,希拉里說。在「9•11」事件發生10年後,在美國新一屆總統大選開啟前夕,這名以強硬著稱的女國務卿一席話,起碼從名義上宣告美國重新回到亞洲。
「9•11」十年,美國重回亞洲
如果希拉里所言屬實,那麼早在2009年奧巴馬上台後,美國就「確立了全面重返亞洲戰略」。希拉里上任後的第一次出訪,同樣是訪問亞洲。
如今,她在文章中說,伊拉克戰爭接近尾聲以及美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美國現在處於一個轉折點。「今後10年美國外交方略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將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經濟、戰略和其它方面——鎖定於亞太地區。」
希拉里清楚,這一政策在美國國內面臨的挑戰:伊拉克和阿富汗仍處於過渡時期,美國本身也面臨著嚴重經濟挑戰,美國政壇上有些人呼籲美國減少在國外的參與,優先解決緊迫的國內問題。
「這些衝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受到誤導的。那些說我們不能再繼續參與全球事務的人完全是本末倒置——不參與的後果遠非我們所能承受。」她說。
希拉里對「亞洲盟友」們的態度進行了典型美國式的解讀。「在我們的邊界之外,人們也在揣測美國的意圖,不知道我們是否願意繼續參與並發揮領導作用。」她寫道,「在亞洲,他們問我們是否真的會長期駐留,我們是否有可能再次因別處發生的事件而轉移注意力,我們是否能夠做出——並保持——可信的經濟和戰略承諾,以及我們是否能夠以行動來落實這些承諾。」
「答案是:我們能夠而且一定會這樣做。」
對美國的亞太戰略,希拉里概括道,「必須顧及並適應在亞洲各地不斷出現的迅速和顯著的變化」。這一切外交上的考量被與美國的國內利益緊密連結起來。希拉里認為,亞洲開放的市場能為美國進行投資、貿易及獲取尖端技術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而美國國內的經濟復甦,則將取決於出口和「美國公司開發亞洲廣闊和不斷增長的消費基群的能力」。
中美「利益攸關,不容失敗」
儘管各用一小段文字論述了美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傳統盟友關係,但在文章中,希拉里花了長長篇幅對與中國關係進行討論。
「美國不能滿足於這一點。」她這樣論述自己與亞洲老盟友們的關係。
在上任後,希拉里對中國批評甚多。此文中,她只使用了少量筆墨來提及中美之間老生常談的問題:「中國仍然需要採取重要的改革步驟。具體而言,我們正在努力要求中國停止對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或它們的創新技術的不公平的歧視行為;撤除對本國企業的優惠待遇;並終止那些不利於甚或盜取外國知識產權的行為。我們希望中國採取步驟,允許人民幣對美元以及對中國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的匯率更快地升值。」
不過,在文章中,她仍然將中國稱為「夥伴」。她指責了兩種關於中美關係的觀點,一種是,美國國內一些人把中國的進步視為對美國的威脅;另一種是,中國一些人擔心美國會試圖遏制中國發展。
「一個欣欣向榮的美國對中國有利;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也對美國有利」。希拉里說。
在希拉里筆下,中國這個「夥伴」首先被定位為美國領導下的亞洲合作者,是美國需要新發展關係的幾個重要國家(此外還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之一。她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和美國的「擔憂和誤解仍然在太平洋兩岸徘徊不去」。
這樣一種關係是不能僅靠願望來建設的。希拉里稱,中美「必須坦誠對待我們之間的分歧」,同時避免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拉里承認,在最近兩年半時間裡,她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擴大中美兩國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與中國一起努力建立互信,並鼓勵中國在解決全球性難題時採取積極行動。「我們決心與中國一起共同應對至關重要的地區性與全球性安全問題。」
不過,她同樣無法迴避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在金融危機後,希拉里認為,是中國與美國一起「合力把全球經濟從瀕於崩潰的境地挽回」。
「我們在前進過程中,將繼續把同中國的關係置於一個更廣泛的地區性的安全同盟、經濟網絡和社會紐帶的框架內。」希拉里說,美中關係的發展沒有指導手冊。然而,「利益攸關,不容失敗」。
亞洲的「第三條路線」
希拉里的文章問世之際,美國總統選舉正在臨近。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為表達下一屆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思路。就在文章發表後不久,美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競爭者羅姆尼也發表了對外交政策的強硬表態,強調美國仍將領導世界。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對美國和希拉里來說,一個先決性的問題是,美國回到亞洲是打算重申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還是能夠接受與中國分享權力。
該評論認為,希拉里的文章只是亞洲地區11月密集日程的序言。奧巴馬將首次出席於巴厘島召開的東亞峰會。他還將在其出生地夏威夷主持亞太經合組織(APEC)年度領導人會議。
《金融時報》同時還分析說,無論美國採取何種新亞太政策,都必須跨越位於地區政治核心的基本矛盾。在經濟上,美國的盟友們正變得更依賴於中國,同時仍堅持加強與美國在安全問題上的聯繫。這看上去不像是長期可行的政策。
澳大利亞策略師休•懷特警告,美國堅持保有在亞洲的勢力,將導致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出現「災難性升級」,「因為單純地從經濟重要性來講,中國已變成美國有史以來遭遇過的最可怕的戰略競爭對手。」
懷特指出,亞洲有第三條路線:一種對該地區的共同領導,其中美國和中國扮演平等的角色。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則評論認為,中國不會對美國的表白感到愉快。但現實中,中國能做的確實有限。美國在亞洲的統治力量,不僅取決於華盛頓的絕對或相對實力,更來自美國作為亞洲戰略制衡者的獨特作用。
國內媒體對此文回應較多。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中國需要做的是「以不變應萬變」,處理好國內的發展問題是中國穩定的根本;處理對外關係仍然要奉行「韜光養晦」策略,少樹敵,多交友。
金燦榮表示,美國將戰略重心放在亞洲很正常。因為未來西太平洋肯定是全球中心,這裡將有中國、印度等一流大國,地位將遠超當今歐洲在全球的地位。
此外,由於希拉里的文章沒有提及台灣,也引發媒體關注。《台北時報》以《克林頓文章遺漏台灣》為題,指出希拉里在文中對台灣隻字不提不是 「疏忽」,而是「故意」。不過,文中同時援引一位美國國務院的消息人士的話說,「由此得出希拉里正降低台灣重要性的結論,是錯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