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社報道,3日凌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為中國空間站計劃打下強有力的支撐點。這上面,在香港媒體和專家看來,是鼓舞國民的航天精神、科學研究的沃土,以及埋下港人航天員夢想的坐標。
港媒:中國航天史寫新頁
從「天宮一號」升空,到「神舟八號」沖天,再到二者「如約牽手」,港媒紛紛不吝篇幅報道,大掀航天科普熱,傳遞民族自豪情。
《星島日報》3日在要聞版刊文《中國航天史寫新頁,神八天宮完美「擁吻」》,寫道:在全球經濟不景、太空活動紛紛偃旗息鼓之際,中國航天工程大踏步邁進引起世人關注。
《文匯報》則聚焦「太空八步」,介紹精準交會對接的難度與挑戰,突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邁上新台階。
《大公報》當天刊登來論,談及天宮與神八交會對接的意義指:打破了西方空間站技術的壟斷;為和平開發太空資源增加東方力量的一元;證明中國有能力衝擊世界前沿科技;以及昇華出的航天精神能鼓舞國民、鼓舞世界。
專家:科研實驗上天成果不可估量
據瞭解,香港科研人員沒有直接參與中國空間站計劃,不過在嫦娥探月工程上,他們正在醫療、衛生、生物醫學、精密儀器製造等領域「施展身手」。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教授對中新社記者指出,中國航天工程正邁向透明、開放。他稱讚此次中、德科學家借神八合作開展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對雙方科學進步有益。
國家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成員、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陳炯林教授指,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對科研進步及產品創新的推動作用不可估量。在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等地球所不具備的「地利」環境下,會產生何種結果令人期待。
他舉例說,在太空中觀察癌細胞生長,成果可用於醫學製藥;或做材料實驗,各種晶體表現更好,有助開發電子儀器。他還透露,香港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實驗最快有望在神九、神十上進行。
校長:盼學生萌生航天員夢想
衛炳江表示,近5、6年來,隨著中國航天工程邁入大步發展的黃金期,香港科研人員也越來越多參與其中,不過僅涉及輔助性科研和工程技術攻關層面。「未來絕對希望合作更深、更廣泛!」他建議中國借鑒美國,將太空科技軍用與民用分開,後一領域可納入更多高校、民間力量。
陳炯林提出,在航天科技應用方面,香港可設立專項研究基金,統領各大學分散的科研項目。
此外,航天員赴港交流、香港大學生「北上」體驗太空人受訓等活動也日益熱絡。
「希望有一天有港人加入國家航天員隊伍,」他說,「不知道要等多久,不過10歲、8歲先埋下這樣的願望,哪怕過幾十年實現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