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北京晨報報道,載人航天對百姓生活有什麼意義?巨大花費是否合理?在現實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問天」之追求,是否只是一場不切實際、追逐政績的「面子工程」?中國載人航天花費幾何?所得幾何?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再獲突破的關口,讓我們一起算一算經濟賬。實踐證明,航天工程既增添了國家的競爭力,又給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至關重要
花多少錢也買不到高技術
載人航天的發展,帶動了諸多尖端科技的發展。
載人航天涉及的高新技術領域眾多:現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空間科學……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的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領域的水平提高,促進了我國諸多領域科學技術的進步。
「這些領域的高新技術誰也不會賣給你,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王永誌說,科技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
發展適度
20年花費不及美國一年投入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以來,載人航天工程已花費約350億元人民幣。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數字表明,從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即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時,工程總花費約200億元人民幣;從2005年載人航天第二步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工程花費約150億元人民幣。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載人航天20年的花費「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俄羅斯不斷加大投入,歐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
「我們這些年發展的確很快,但這是相對於過去規模小、發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說,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個工業體系,與國家經濟同步發展也是正常的。」
中國特色
少花錢多辦事高效率
白手起家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向來遵從「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這,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特點之一。
以神舟飛船為例,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神舟飛船研發起點高,設計一步到位,總體智能化程度較高,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發展路子,因而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
張柏楠說,神舟可一船多用,飛船的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和留軌試驗艙的功能。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飛船返回艙著陸後,軌道艙仍可留在軌道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
此次交會對接的方案,也是充滿了創新。相比美國、俄羅斯每次均需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中國製造的天宮一號飛行器將分別與三艘飛船進行對接,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成本。
此外,天宮一號本身還可以作為空間實驗室,探索空間站建設的其他相關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周建平介紹說,「N+1」的對接方式,具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貫的「少花錢、多辦事、高效率」的特點。
經濟收益
回報達十倍百姓得實惠
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共獲得了3000多項專利,並使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益匪淺。有3萬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航天飛機發展出的技術,其中人工智能、遙感作業等技術的轉移又帶動了整個工農業的繁榮。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同樣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
1984年,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今天,通信衛星已被廣泛用於電視、廣播、長途電話、電視教育、金融、電力等部門,幾乎每位中國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著衛星帶來的文明和便捷。1987年以來,有8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乘坐我國發射的返回式衛星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一大批高產、優質的農作物已經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從新藥品到新材料,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運用於通信、紡織、石油、交通運輸、醫療等行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還有氣象預報、防災減災、衛星定位導航……科學家認為,如果沒有當年「兩彈一星」等諸多重大科學工程的帶動和牽引,就不會有今天的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服務,不會有核電站、航天遙感等產業的興起,也不會有我國的計算機及其應用、微電子以及玻璃鋼、特種冶金行業的發展。
可以預計,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必將推動諸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帶動和促進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
或許交會對接任務的成功,並不能立刻顯示出帶動宏觀經濟增長了幾個百分點,但專家認為,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不管是古代人類從非洲向高緯度地區的擴散,還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不管是人類的足跡由陸地走向海洋,還是飛向天空,每次人類突破自己的生存疆域,都必然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的飛躍。
新聞分析
航天事業臨挑戰
前進的道路上,除了鮮花,還有叢生的荊棘。邁向空間站時代,中國將直面一系列新挑戰。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說,目前,發射任務已從幾年前的階段性密集發射進入到常態化密集發射狀態,高密度發射將進一步考驗中國航天。
「是否完全有能力應對高密度發射?這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說,伴隨著我國空間站工程建設任務的全面展開,未來空間站管理對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網提出了多項新要求,成為測控通信系統未來發展中需要重點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眾所周知,航天器在軌時間越長,不可預測的因素越多,風險也隨之加大。」錢衛平說。
此外,在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看來,中國的空間站建設,還有補加和載人生保兩大技術亟須突破。
「長期和短期待在空間站有很大區別。長期飛行的話,最好有一名醫生可以快速處置小的疾病,更長遠地看,還要建立天地協同疾病診斷機制。」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說,「國際空間站目前也沒有完全實現這個目標,正在研究將來能不能在太空進行小型手術等問題。」
航天事業的高風險,世界航天史已有眾多的先驅用生命代價做出了註解。
……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
當夢想的光芒照進現實,從發明獨木舟、草筏開始,人類用了7000年左右的時間才認清航海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邁向空間站時代,對中國意味著什麼?也許我們並不能完全說清。但我們堅信,一個堅守著千年夢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夠創造奇跡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