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財經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希臘公投匆匆收場 中國顯謹慎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1-0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在有了那麼多輿論對內幕的披露和利益的公開分歧之後,G20峰會的領導人們能夠瀟灑地向世界展現「團結的一面」,真是不容易。然而他們似乎做到了。他們達成了一些共識,雖然這稱不上是「改變危機方向的轉折點」,但卻被看成「一段令人振奮的插曲」。為期兩天的戛納峰會本來要談世界經濟問題,但被希臘的公投鬧劇「劫持」,幾乎變成「批判希臘大會」,歐洲也因此成為「陪綁者」。峰會前,歐洲不少人期待中國拿錢援助歐洲,出台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但昨天峰會上沒有傳出中國有具體的救助計劃和數字,媒體稱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歐洲成為多數人共識。中國的謹慎態度被許多人理解,法國《費加羅報》在頭版的社論中寫道,「從外部看來,歐元區就像一個瘋人院」。透過這次峰會,不少媒體在觀察美國的表現,美國《赫芬頓郵報》稱,「從戛納看,很明顯美國即便不是一個普通國家,也不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輿論唱衰甚至激得白宮官員不得不出來澄清。

中國謹慎態度得到理解

「G20峰會在批判希臘中開場,在結束歐債危機上齊心協力達成一致中閉幕。」日本《中國新聞》4日這樣概括峰會。俄羅斯電視台稱,峰會遭希臘「劫持」,因為會議第一天希臘吵嚷的公投計劃讓其他所有議題都被迫「靠邊站」,第二天,峰會才努力轉向全球經濟。

美聯社說,峰會達成了反跨界逃稅等協議,多數與會者對通過IMF來幫助歐洲緩解債務危機達成共識。印度《經濟時報》4日稱,G20指望印度和中國向IMF更多注資。印度《德干紀事報》說,一些人估計,歐洲要重回軌道大概需要2.74萬億美元,IMF只有幾千億美元,還要花得聰明。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峰會上沒有人準備向歐洲的救援基金注資,澳大利亞媒體稱「峰會失敗」,德國《柏林信使報》則評論說,G20國家能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面對當前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就有更多機會。

路透社說,面臨2012年選舉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原本雄心勃勃地希望借這次峰會改變全球金融貨幣體系,但歐元區危機讓他的想法落空。法國《費加羅報》文章形容戛納峰會「遠未達到此前人們所寄予的期望」,金融交易稅、人民幣匯率、經濟增長等事先擬定的話題都被希臘問題攪局,各國對參與救援計劃表示謹慎,唯一的成果恐怕只是意大利被納入重點監管對象,以免其成為下一個希臘。澳大利亞媒體說,意大利接受的將是「手把手的經濟指導」,而意大利的經濟規模在世界上排名第八。

「幾乎可以聽到鏟子的刮擦聲,歐洲領導人們在忙著裝沙袋,希望挺過一觸即發的希臘(或許接著還有意大利)崩潰。」英國《經濟學家》雜誌4日以「快!更多裝滿現金的沙袋」為題這樣描述歐洲,文章說,他們需要的是一袋袋的錢,來加強現有的紓困基金,但手頭卻沒有更多的錢,必須通過金融工程籌集。4日的《費加羅報》評論稱,G20峰會上歐洲對中國寄予厚望,而中國像個皺著眉頭的白馬騎士,處處表現得小心謹慎。儘管中國如今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且對這個新角色顯得越來越自信,但仍沒有改變一貫的謹慎作風。路透社4日引述中國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李稻葵在北京一個論壇上的講話說,中國可能會與金磚國家合作,幫助歐洲應對債務危機。但是,「如果我們(中國)注資,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控制權。不能說,我們給你們錢,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你們是富國,你們從窮國借錢。你們繼續過奢侈生活,這就不對了。」

英國《每日電訊報》4日稱,歐盟正在考慮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但英國已準備進行阻撓。「救助歐盟,中國想要什麼回報?」英國「天空新聞」4日分析道,北京的不願意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想要知道歐洲有一套修補金融問題的可行計劃。希臘的政治動盪和西班牙及意大利缺少行動,無助於增加中國的信心。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的文章說,歐洲人需要的不是500億美元,也不是1000億美元,而是5000億美元,超出所有國家當前的能力範圍。路透社3日說,G20峰會之際,中國國內有關這個話題的網上帖子數以萬計,顯示這個問題在中國是多麼敏感。截至週四,新浪微博大約7.4萬條有關歐債危機,騰訊微博上有4.7萬條。俄羅斯《商業咨詢日報》3日稱,「希臘公投使中國停止向歐洲投資」。法國《費加羅報》在頭版的社論中寫道,「從外部看來,歐元區就像一個瘋人院」。報道引述一名法國經濟學家的話說,中國早已顯示沒有瘋狂的投資熱情,很可能等著看事情如何發展。

歐洲仍看不到隧道的亮光

法國前經濟部長薩班稱戛納峰會是「失敗的峰會」,「G20應該討論全球經濟該怎麼辦,而非跑到歐洲來討論,你們歐洲經濟該怎麼辦」。薩班的惱火容易讓人理解,儘管這次大會表面上很像日本《朝日新聞》所稱的「批判希臘大會」,但實際上整個歐洲都不得不「陪綁」。《澳大利亞人報》寫道,主辦G20峰會,薩科齊早就在排演這一刻了。但當在戛納拉開帷幕時,場面不是他所想的那樣。天在下雨,氛圍陰沉。全球貴賓抵達時看到的是薩科齊及其鄰國陷入一個可能「引起歐洲崩潰」的地區爭端,來賓擔心歐元危機傳染擴散。文章還說,奧巴馬帶著父親般姿態建議歐洲搞定希臘和歐元的問題。接著事情變得更糟,奧巴馬祝賀薩科齊女兒誕生,稱孩子幸運地繼承了母親布呂尼的樣貌。這本是一個溫和的玩笑。但薩科齊對自己的身體十分敏感,他臉上變得僵硬。愛麗捨宮的助手向總統解釋說「這是美式幽默」。

4日,希臘財政部長韋尼澤洛斯向歐盟官員證實,公投救助方案的計劃已經取消。美國《休斯敦紀事報》甚至在社論中稱,希臘經濟悲劇讓人想起近百年前歐洲的另一場悲劇: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那起事件觸發了一戰,連累全球衰退。

但歐洲的危機不會因為希臘取消公投或帕潘德裡歐下台而消失。「威爾士在線」4日刊文宣佈:「希臘退出可能是解決歐元區危機的唯一辦法」。法國《新觀察家報》說,G20吸取了希臘的前車之鑒,開始跟意大利打預防針,因為意大利經濟的動盪和捉摸不定的貝盧斯科尼,令這個同樣債務問題嚴峻、經濟形勢欠佳的國家,充滿著成為第二個希臘的危險。報道還說,迫於突然增大的壓力,貝盧斯科尼在戛納顯得較為乖巧,因為下周他將面對議會的又一次不信任動議投票。4日晚些時候,路透社報道說,貝盧斯科尼發表講話稱,他拒絕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意大利的救援通知,並否認自己可能辭職的傳聞。

英國《每日電訊報》4日報道了「英國做好準備提供數十億英鎊救援」的消息,文章下面彙集了600條網民評論,大都持反對態度。有人質問「考慮到我們的赤字,我們從哪裡弄到這筆錢?」有人稱「政府瘋了」,還有人問道:英國承辦2012年奧運會有人為英國埋單嗎?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霍斯基對媒體說:如果歐洲本身不想去拯救自己,而是在盲目期待,那麼,其他人還能夠做什麼呢?

美國「不再不可或缺」?

「如果有人好奇美國的領導實力衰落後,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歐元區危機就像是在用寬銀幕展示西方的衰弱。」英國《金融時報》4日刊文,如此評論「歐洲危機暴露美國力不從心」。文章說,奧巴馬給歐洲領導人打過多通私人電話,美國財長也在這一問題上花費了不少時間。然而美國的影響力,婉轉地講,是有限的。即使奧巴馬政府想為歐元區紓困行動提供支持,也無法再從國會拿到一分錢。文章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中國有可能為歐元區紓困提供資金的消息,觸到了華盛頓的痛處。《紐約時報》說,美國官員勸誡他們的歐洲同行,用自己的資源試著解決危機,而不是尋求中國的幫助。奧巴馬政府官員就以美國的親身經歷說,「看,我們就是靠自己走過來的」。一名美國官員3日說,歐洲有能力在歐洲內部解決問題。

美國《赫芬頓郵報》3日評論說,「G20第一天就出現明顯跡象,美國正喪失其在G20的主導角色。從最初的2008年華盛頓G20會議,到2009年的匹茲堡峰會,再到在戛納喪失其非凡的地位,美國經歷大退步」。文章說,誠然,薩科齊在峰會第一個小時就與奧巴馬舉行了雙邊會談,但這似乎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姿態。在一對一會談後,兩人舉行了一個短暫的記者會。但從奧巴馬講話看,跟G20完全不搭界。唯一跟G20有關的直接反應是承認兩位領導人談到了希臘危機,但沒有細節可提供。「從戛納看,顯然美國即便不是一個普通國家,也不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

路透社4日報道說,有人說,美國在G20的影響力因為國內預算問題而削弱,歐洲轉而求助於經濟上自信的中國。白宮官員被這種說法「激怒了」。白宮高級助理米高說:「我們的捐資能力、帶頭能力、影響這類問題結果的能力,跟讓美國納稅人出錢搞定每個問題未必相關。」米高稱,「在G20會議期間,各國在著力解決的問題上都向美國討教意見和建議」。路透社稱,考慮到美國的現狀,奧巴馬不可能在峰會上有什麼金融方面的表示。英國廣播公司4日認為,奧巴馬可能改變了美國在世界的地位。報道稱,在G20上,美國可能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旁觀者。對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家而言,說他們在經受一場中年危機可能不太合適,「但對於那些在一個從未質疑其權力、財富和活力的國家長大的人來說,他們確實正遭受身份焦慮」。

      責任編輯:葉蓁
希臘政府贏議會信任投票 取消公投      [2011-11-05]
歐盟救助方案 希臘總理棄公投      [2011-11-04]
希臘總理「服軟」 或放棄公投      [2011-11-04]
希臘執政黨就全民公決現分歧      [2011-11-03]
希臘將公投歐盟救助方案 或影響G20議題      [2011-11-02]
希臘將公投救助新方案 歐美股市暴跌      [2011-11-02]
希臘第二輪方案公投 歐股暴跌      [2011-11-01]
台當局:兩岸和平協議須「公投」      [2011-10-20]
中國尊重蘇丹南方公投結果      [2011-02-08]
蘇丹南部公投結果 潘基文歡迎      [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