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編譯英國《衛報》網站11月6日文章,原題:康城顯示權力已經移向北京。作者拉裡·埃利奧特。
文章如下:
全球經濟有三個重要支柱,即美國、歐盟和中國。美國是這場危機的始發地,其房地產市場泡沫腐蝕了金融部門。歐洲是危機目前的所在地,人們擔心那裡的單一貨幣會分崩離析。儘管中國自2008年底擺脫蕭條後快速前進,但它有可能是下一個。
中國目前至關重要這一情況很能說明自這個國家10年前成為一個成熟市場經濟體———以加入世貿組織為象徵———以來的發展狀況。西方的金融崩潰和東亞的快速增長改變了全球化的貿易條件,導致力量對比像一個世紀前那樣發生根本性的轉移。
在2001年,全球事務仍然由美歐日牢牢掌控。不過即便在那時也出現了改變的跡象。到20世紀末,中國已經享受了20年的驚人擴張,並且在21 世紀的頭11年繼續這一勢頭。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影響力,如今中國在大國秘密會議上坐到了首席,就像日前在法國康城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那樣。
不足為奇,事件的焦點是解決歐元區危機,但人們難以擺脫在過去10年權力已經從西方轉移至東方的感覺。這不僅僅在於薩科齊和默克爾討飯碗,懇求中國動用外匯儲備為歐盟的緊急救助基金提供資金,也不在於中國領導人對告誡歐洲必須協同行動、而就在不久前還是歐洲告誡中國這一情況感到很愜意,而是在於中國帶著困惑和嘲弄交織的心情審視最近的事件:希臘取消公投,意大利承受的市場壓力增大,衰退逼近,無力貫徹不久前在布魯塞爾宣佈的救助計劃。人們對比亞洲在1997年至1998年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比較結果讓歐洲高興不起來。
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歐洲的餘波和美國仍然不夠有力的復甦將是有益的,因為這將促使中國更加倚重國內需求來作為增長源。這將意味著能使人民幣匯率上浮得更高,從而鼓勵消費者購買更便宜的進口商品並抬高出口價格。從短期來看,這樣一個舉措將有助於消除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從較長期來看,這將導致經濟的重新平衡。
可是,這種情況不會馬上出現,尤其因為中國經濟要比其接近兩位數的增長率所顯示的要脆弱。
迫降很可能但不一定迫在眉睫,因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暫時掩蓋潛在的問題,就像在美國那樣。迫降也不會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永久損害。美國在1 9世紀末和2 0世紀初崛起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過程中曾多次交替發生引人注目的經濟繁榮與蕭條。
但這的確意味著,對中國來說,歐洲的問題來得不合時宜,因為中國要面對過度投資和經濟過熱的雙重問題,因此經不起西方哪怕是相對輕微的雙底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