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在《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為即將襲港的金融風暴做好準備》,作者認為:「金融海嘯重挫歐美,日本積弱,國 際經濟重心轉移至中國,中國內地有外匯管制,香港變成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管道,在國際金融的重要性大增。亦因此,美國金融機構與基金聚集香港,準備大干一 番。突襲內地民企只是預演,從中可以清楚看到,中國企業在海外或香港上市,已與內地A股形成網絡,關係密切。以美國為首的跨國金融機構可以海內外聯動,加 上與內地A股的外資內資裡應外合。下一輪的國際性金融危機大有可能由攻擊中國企業的股價開始,亦因為中國影響力日重,攻擊中資更可帶動全球危機。」文章內 容如下:
外資基金做空香港
過去幾個月,由對在港上市的內地民企定點突襲開始,香港的股市不斷受到國際炒家的衝擊。香港恆生指數於9月18日跌破了19,000點,之後 迭創新低,一再打破早前機構投資者預設的底線。至23日週五收市,一周跌幅9.18%。單周表現為2008年10月以來最差。之後直至發稿之前,香港股市 繼續下跌。
這個情況的出現,是最近全球大跌市的一部分,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以香港而言,「借貨沽空」日趨普遍是不爭的事實。現時參與沽空者,以外資基 金為主,亦多數在外資證券行進行。市場超過八成沽空盤貨源,實際源自基金手上,港交所資料顯示,摩根大通是可供借貨最大莊家之一,近期的市場大幅波動,是 國際炒家在香港興波作浪的結果。他們藉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和研究報告,一方面唱淡某些上市公司,同時大量沽空,使其股價一瀉千里,從中套利;另一方面,又 乘機向客戶逼倉,低價收集,上下其手。但是這情況似已開始改變,市面有中小股票行願意以簡單的手續,低廉的成本,為小戶提供小額借貨沽空服務,送羊入虎 口。
為何歐美政府會限制沽空
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時,歐美政府不約而同的採取一些防止投機的措施,包括禁止某些股票的沽空行動。自7月起,美國實施臨時性的禁止「無貨 沽空」(Naked short selling),並前後禁止對超過800只與金融業務相關的機構股票作出沽空。英國禁止沽空金融股;澳洲禁止沽空所有股票;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以 至台灣,都禁止投資者作出沽空。之後有關措施陸續放鬆,但到今年年中,美歐國家債務危機表面化,歐洲法意西比四國於8月中再次禁止在股市沽空金融股。歐洲 證券和市場管理局表示,禁止沽空好處,可以限制實現從散佈虛假謠言,或實現監管公平的競爭環境。
另一方面,內地有關部門在這風高浪急之際,大膽的作出反潮流的決策。中國證監會8月19日發佈融資融券業務試點規則的修改草案和《轉融通業務 監督管理試行辦法(草案)》(「融資融券」是「借票沽空」的別名),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證監會擬將融資融券作為證券公司的一 項常規業務,取消試點階段對該項業務資格的較高淨資本水準和分類評價要求。只要是正常經營的公司,經營證券經紀業務滿3年,註冊資本、淨資本符合增加業務 範圍的要求,就具備申請融資融券業務資格的基本條件。對此,零經驗的內地股民充滿憧憬:「想想,中國股市即將告別多年無法真正沽空股票的時代,是多麼的鼓 舞人心!」
對於沽空,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財務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陳家強在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剛出現時,曾作了頗為周延的論述。他認為沽空有其積極作用,包括:
1.對市場價格的探索產生正面作用。當容許沽空,投資者無論看好或看淡,都可以參與投資活動。禁止沽空,投資者只能在看好的情況下,才能參與;看淡後無從投資。因此,禁止沽空,會使價格的釐訂出現「不對稱」,甚至扭曲了價格。研究發現,若有沽空限制,價格會被高估。
2.沽空可增加市場的機動性。請注意,陳家強教授的立論完全是聚焦於金融市場的內部效率,絕對沒有考慮到金融市場存在的目標和意義,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 (即英語所謂「Wall Street and Main Street」)的關係等更加基礎性,因而更加關鍵的問題。這些西方主流訓練出來專家學者們的視野局限,正正反映整個西方世界於面對數百年未有的重大危機 之前的思維局限,進而局限了西方世界對危機作深層次的反思和自我修正及完善的能力,到今天依然找不到出路。
虛擬經濟異化後果嚴重
根據歐洲中心文化的希伯來——希臘傳統(Judeo-Hellenistic Tradition),現代社會是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走過來的。西方習慣了一小撮人通過武力侵凌、巧取豪奪等手段,把自己的繁榮建築於剝削一大片人之上 的思維。資本主義的基礎就是剝削,發展到最高峰,就是金融資本主義。西方那幾億人口,掌握著全球的金融,通過利用他人的金錢、他人的勞動(other people's money, other people's work,簡稱OPM、OPW),坐在那裡享受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甚至難以想像、不可持續的高度物質文明,其餘的數十億人,則整天到晚為這小撮人辛 勞,和承受各種污染,還要不時被他們責備,說你們不民主、不自由、不文明、污染全球……。
根據2000年的數字,國際貿易是6萬億美元的規模,但國際外匯交易額卻是600萬億,「虛擬經濟」是「實物經濟」的100倍規模。幾年之 後,根據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7年12月公佈調查,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全球平均外匯交易成交量高達3萬2千億美元,按世貿組織資料,2008年全球平均每天的貿易額 約4百30億美元,加服務貿易約1百億美元,按聯合國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平均每天的國際直接投資(FDI)約46億美元,相加近6百億美元,後者少於前者1/500,更加不成比例。虛擬經濟已經異化為 致命的惡性腫瘤!回頭看去,2008年出現的國際金融海嘯,是勢所必然的事情。
隨著改革開放,我們有不少人或是放洋留學,或是在國內接受外來的思潮,不知不覺的掉進了歐洲中心文化的大醬缸中,還自願地放開懷抱去接受他們 為延續其全球霸權而設計的整套話語權;到今天歐洲中心文化已被證實患了不治之症,還不知道需要趕快跳出來。更有些愚人,在人家已經跳出來還恐不及的時候, 還以為需要趕時髦跳進這醬缸中。
要知道,我們是生活於實體經濟中的,虛擬經濟的出現,原意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不管虛擬經濟如何發展,它都不應偏離這一個功能。最近不少人都留意到,在過 去數年兩次強力衝擊之下,只有中國和德國還能保持欣欣向榮的勢頭;中國在國際媒體渲染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房產泡沫」之下,還能平穩地「軟著陸」,這都拜 實體經濟強大不衰的作用。
中國當然要發展金融產業,香港也當然要力爭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但是「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眼看今日西方世界的慘況,我們還要循這方向走下去 嗎?我們要鼓勵每人擁有幾張信用卡,十個瓶七個蓋的消費嗎?我們要發展人人都買房買車,一輩子還債的經濟嗎?我們要大量發展各種衍生工具,供全民賭博嗎? 在宏觀的層面,我們發展金融業務是要以此欺壓全球嗎?
香港成為國際金融戰場
香港自回歸以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至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香港金融市場都受到衝擊。尤其是在 2008年之後,美歐一沉不起,日本早就疲不能興,只有中國能維持高速增長,國際經濟重心已經明顯東移至中國。但中國內地有外匯管制,香港變成進入中國內 地市場的主要管道,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因而確立。於全球投行都在裁員的惡劣環境下,香港卻大事擴充,不斷招聘。美國金融機構與基金向來無寶不落,它們今天 聚集香港,肯定要幹一番大買賣。
9月下旬美國甚至不惜採取動用4,000億美元買長債賣短債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壓低短期利率。其中一個很快便必然會大量出現的副作用,是國際炒家從美國極低息貸款,到其他較地區存款或炒賣圖利的套戥操作「利差交易」 (carry trade)。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出現之前,很多國際熱錢是從日本零利息貸出的。美國的金融規模遠比日本大,美元利差交易的可能災害,也會遠比當年嚴 重。
尤其是港元跟美元掛勾,接近零利息貸出美元,買進港元,獲利後拋售港元,首先就沒有匯率風險。而且利息差不會太大,放在那裡等機會也不會虧太多,但也不會 賺太多,國際金融機構的目標肯定不是簡單的利息套戥,而是更高利潤的炒作。大量買入港元,首先就造成港元的升值壓力,和推高利息,即時獲利;港元如被逼升 值,他們更多賺一筆。它們的目標也當然不光是香港,近月來集中打擊幾家內地民企,只是預演,從中摸順門道,為下一回合總進攻做好準備,到時國際炒家海內外 聯動,外資內資裡應外合,H股A股、現貨期指、股市匯市都同時受襲擊。如應付不好,香港首當其衝,中國經濟深受打擊,倒退一年半載是等閒事,同時更會因而 出現又一次國際危機。
作為新興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對本地、國家和全球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都負有前所未有的重大責任。特區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應心存警惕,並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回應的預案。
說我保守也好,我認為虛擬經濟既然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必要的條件是它要跟實體經濟有直接的關係。這是一條底線,一脫離了這一點,虛擬經濟不但無從服務實體經濟,還會嚴重損害實體經濟。突破了這底線,便有異變的危險,因而便要亮紅燈,被禁止。由此引伸:
1.禁止衍生工具(derivatives):所有衍生工具,說白了就是脫離了實體經濟,從虛擬中衍生的癌細胞,性質是百分之百的投機賭博, 絕對不能容許它們的存在,全部要禁止。西諺有云:「無中哪能生有。」(Nothing comes out of nothing.)陳文鴻教授說得好:「所謂的風險管理實質是轉嫁風險,市場調節變成為寡頭壟斷資金的操縱,其中更有政府參與。」吃虧的都是廣大平民老百 姓。
2.禁止買空賣空:要買賣股票,請拿真金白銀。股票是實物的有價證券,可以作為抵押,但只能把擠出來的資金放在實物之上。如果抵押來再炒股票,就脫離了實體經濟,不管是目前普遍容許的買空,或者許多地方向來都不容許的賣空,都應嚴格禁止。
3.嚴格界定銀行業務:商業銀行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橋樑,扮演一個十分獨特而關鍵的角色。它不應從事傳統的存貸、匯款、匯兌等之外的 其他金融業務,包括保險、投資等屬於虛擬經濟的業務。因此,它不能從事投資銀行的業務。美英在這方面一放鬆,便很快出事。目前這個口還未封,但我們不妨帶 頭封死它,絕了後患。
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干預市場而是為市場定健康合理的規則。在市場失效時政府的臨時行政介入,如突然宣佈禁止沽空,那是干預市場。干預市場的行為,短期和 長期的破壞性都很大,只有於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市場正常運作,和供求正常波動、保障買賣雙方的利益,萬不得已時才偶一為之,並且要於達致既定目標之後適時 退出。但是行業作為一個集體,與政府作為監管者,都有制訂市場規則和督導落實的職能和責任,古今中外,莫非如此;遵守規則者才有自由,這與自由市場是互不 牴觸的。
香港不少人慶幸國際對沖基金等大舉進駐,認為這是香港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表現。但他們不會問,為什麼這些靠興波作浪賺錢的對沖基金要來香港呢?
最近,這些基金合作起來打擊和沽空香港的內地民企股票,且是美加與香港一起配合,應可從中窺見端倪。過往,國際金融市場集中於發達國家,以美 國、西歐和日本為主。以香港為例,最早的股市危機是一九七三年,八十年代初的回歸危機屬本地化特殊因素,與前者的國際投機資金衝擊香港股市不同。但到九七 年亞洲金融危機、二○○○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至二○○八年金融海嘯,香港金融市場受國際衝擊愈來愈頻密,雖然攻擊重點不在香港,但香港亦受到牽連,從另一 個角度反映香港金融市場在國際上的力量不足。
不過,金融海嘯重挫歐美,日本積弱,國際經濟重心轉移至中國,中國內地有外匯管制,香港變成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管道,在國際金融的重要性大 增。亦因此,美國金融機構與基金聚集香港,準備大幹一番。突襲內地民企只是預演,從中可以清楚看到,中國企業在海外或香港上市,已與內地A股形成網絡,關 系密切。以美國為首的跨國金融機構可以海內外聯動,加上與內地A股的外資內資裡應外合。下一輪的國際性金融危機大有可能由攻擊中國企業的股價開始,亦因為 中國影響力日重,攻擊中資更可帶動全球危機。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實際上變成了戰場,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應早作準備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