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一財網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15日發佈了該組織對中國金融部門的首次正式評估報告——「金融部門評估計劃」(FSAP)的《中國金融體系穩定性評估》。報告結果顯示,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強健,但卻面臨著不斷累積的風險。
FSAP報告顯示,中國的金融部門目前面臨的一些短期風險包括:信貸快速擴張導致的貸款質量惡化、影子銀行和表外敞口導致金融脫媒日益增加、房地產價格下滑、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中國的銀行業和金融部門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當局應該解決的脆弱性。」此次FSAP項目IMF團隊的負責人、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門副主任喬納森•菲赫特(Jonathan Fiechter)表示:「儘管目前的結構有助於高儲蓄率和高流動性水平,但也導致了資本配置不當和泡沫形成的風險,尤其在房地產市場。這種扭曲的成本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上升,因此,這種扭曲越早糾正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由IMF和中國政府共同對全國最大的17家商業銀行進行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多數商業銀行能夠承受單獨的風險衝擊。這些衝擊包括:資產質量急劇惡化、房地產市場價格調整、收益率曲線變動以及匯率變化。但IMF警告稱,如果其中幾項風險同時發生,銀行體系就可能會遭到嚴重影響。
本次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助理主任Udaibir Das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如果你僅看單一風險因素,短期內我們並不認為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我們指出三方面:第一,中國金融體系目前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第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連接性和依賴性正不斷上升;第三,監管政策也在不斷變化。這三個因素的動態變化要求中國決策者、央行和監管當局警惕不同風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Udaibir Das告訴記者,這些因素可能會通過不同渠道產生影響,因此IMF在報告中用了「警惕」一詞,並在政策建議中希望中國政府能夠盡快加強金融穩定框架。
在IMF看來,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主要應該包括四個方面:
首先,拓寬金融市場和服務領域,開發多元化的金融中介模式,從而促進各銀行間的健康競爭。
第二,政府角色轉型,從此前利用銀行體系來實施廣泛的政府政策目標,要轉變為允許基於市場化目標來做出借貸決策。
第三,擴大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利用利率作為主要工具來治理信貸擴張,而非行政性措施。
第四,升級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框架,包括強化支付和清算體系,以及消費者保護盒金融知識普及。
IMF對中國的首次「金融部門評估計劃(FSAP)」審查是與世界銀行合作展開的。2010年9月,IMF將FSAP計劃中的「金融穩定評估」部分作為IMF對那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成員國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強制性評估。而中國就是願意接受此項評估的25個系統重要性國家之一。
FSAP是IMF和世界銀行於1999年5月聯合啟動的評估項目,主要用來評估各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脆弱性),其中包括宏觀審慎指標如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利率等,也包括微觀審慎指標如資本充足性、盈利性指標、資產質量指標等。FSAP由兩大部分組成:由IMF負責的「金融穩定評估」,以及由世界銀行負責在發展中和新興市場國家進行的「金融發展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