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刊:海外制衡成美國外交戰略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援引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1月28日文章,題:奧巴馬的外交政策理論隨著「海外制衡」最終出現(作者新美國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彼得·貝納特),文章摘錄如下,

美國本周對巴基斯坦軍人造成重大傷亡的轟炸與奧巴馬總統上周聲勢浩大的東亞之行有何關係?它們之間的關係表明,奧巴馬政府可能最終逐漸形成了一種外交政策理論。

首先是巴基斯坦。轟炸是—個錯誤,但它出現在一系列有意識的決定之後——最重要的是暗殺本·拉丹——其中奧巴馬把消滅「基地」組織恐怖分子放在美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之前。這並不是在奧巴馬上任時許多人預想的交易,當時他決心要避免單邊主義,讓外交恢復活力,同時改善美國與穆斯林世界的關係。但當你意識到奧巴馬政府差不多已經放棄試圖重塑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時,這就變得有意義了。

就像鮑勃·伍德沃德在其新書《奧巴馬的戰爭》中所解釋的那樣,奧巴馬從未把塔利班看作是對美國安全的真正威脅。在給戴維·彼得雷烏斯將軍及其同僚一個機會鎮壓叛亂後,奧巴馬越來越多地尋求副總統拜登一開始就提出的政策:把阿富汗留給阿富汗人,用特種部隊和空中襲擊讓「綦地」組織防不勝防。

的確,隨著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走地面部隊,美國在穆斯林世界的軍事政策核心變成了用無人機襲擊「基地」組織和提供軍事援助遏制伊朗。

理解美國中東政策變化的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在轉向海外。我們不是直接佔領伊斯蘭土地,而是試圖從海上和空中,以及通過裝備我們的盟友來捍衛我們的利益。這也是奧巴馬政府試圖在東亞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奧巴馬上周訪問澳大利亞發出的核心信息是美國最終把重點放在遏制中國在太平洋的崛起上。美國將怎麼做?儘管美國在澳大利亞北部象徵性地部署了海軍陸戰。隊,但奧巴馬政府的戰略是要鞏固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部署,援助那些在中國外圍並擔心其霸權野心的國家。

從波斯灣經興都庫什山脈到南海,奧巴馬政府逐漸尋求的戰略有一個名字:海外制衡。這種思想就是美國能夠遏制對手的最佳方式,不是在陸地上與它們正面對抗,而是通過保持我們的海軍和空軍力量,加強那些把我們看作是它們強大鄰國自然平衡物的弱小國家。

制衡戰略歷史悠久

這一戰略在美國這樣一個擁有強大技術和海軍力量但對傷亡數字高度敏感的國家根深蒂固。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富蘭克林-羅斯福一開始試圖讓美國成為英國的軍需官。後來,當美國被迫直接參戰後,他最初希望把美國在歐洲戰場的參與只限於提供空軍和

海軍支持,而俄羅斯人和英國人在陸地上打擊德國。戰後,喬治·凱南遏制蘇聯的最初想法也類似:援助遭受戰爭蹂躪的日本和西歐國家,這樣它們自己就能對抗蘇聯,並巡視周邊海域。

當美國領導人們手頭寬裕,且對美國的軍力充滿自信時,就完全放棄了海外制衡戰略。那種情況發生在1950年,當時杜魯門政府——不顧凱南的警告——參加了朝鮮戰爭,簽署了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第68號文件,大幅增加了美國的軍費開支,為越南戰爭埋下了伏筆。小布什政府——受到美國在海灣戰爭、波黑和科索沃勝利的鼓舞——對9-11事件作出的反應也是如此,它沒有向美國盟友提供反恐合作,也沒有發動空襲,而是出兵攻打了兩個穆斯林國家。

相比之下,當金錢和恐嚇手段耗盡時,海外制衡又捲土重來。在朝鮮戰爭的創傷之後,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試圖利用美國空軍——現在配備了核武器——來威懾蘇聯,這樣美國就不用流血和花錢在地面打擊共產主義。理查德·尼克松從越南撤走了美國地面部隊,從空中發動了猛烈轟炸,同時向伊朗等國的政府提供了大量武器,希望它們能夠遏制蘇聯,而美國卻呆在海面上。

現在,在美國顯然無法承受的地面反恐戰之後,奧巴馬作出了類似的舉動。海外制衡也有缺陷。它要求放棄美國能通過國家建設來重塑其他社會的想法,同時經常要與同美國面臨共同敵人的小國結成夥伴關係——與海灣國家一起對抗伊朗——無論我們的盟友是否是民主國家。

海外制衡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減少代價保持影響力的方法,這可能是未來幾年的外交政策核心挑戰。它也提供了一種區分重要國家利益和非重要國家利益的方法,像防止中國把美國趕出東亞就是重要國家利益,而誰統治阿富汗就是非重要國家利益。鑒於過去10年美國因無法區分這些差別而付出的巨大代價,奧巴馬的新原則並不算來得太快。

      責任編輯:郁文
希拉里訪緬甸 美稱與中國無關      [2011-12-01]
俄大選在即 王車易位已無懸念      [2011-12-01]
日媒:中國新反潛機僅能克越南      [2011-12-01]
印智庫:烈火-5導彈能打到上海      [2011-12-01]
希拉里訪緬 外媒:與中國搶緬甸      [2011-12-01]
BBC主播:罷工者該死 公司道歉      [2011-12-01]
美國務卿50年來首次訪問緬甸      [2011-12-01]
日媒:爭亞太主導權 中美角力      [2011-12-01]
美在澳駐軍 中方回應:冷戰思維      [2011-12-01]
200萬人大罷工震撼全英國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