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北京晨報報道,城管到底是啥形象?這是近期網絡上的一大熱點話題。
網上,一面是「給我三千城管,還你世界和平」「珍愛生命,遠離城管」等類似調侃城管的段子層出不窮,而另一面是一位80後北京城管隊員,通過論壇發帖曬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所思所想並結集成書,試圖把城管從公眾的口水中「打撈」出來,為城管「正名」。
核心網事
醬油哥爆料城管見聞
近日,北京一家出版社推出的一本名為《城管來了》的書在網絡上引起不小關注。這本書源自一名北京80後城管隊員近一年來在網絡上持續發出的有關城管工作、生活真實情況的網帖。
2010年10月25日,一篇名為《一個城管隊員的日常見聞》的帖子出現在「天涯論壇」上,作者是網名為「隨風打醬油」的80後北京城管隊員,在講述了自己目睹染病的商販在販賣入口物的經歷後,這個帖子開始「火」了。
之後他繼續在網帖中披露:轄區內某婦幼醫院附近賣糖炒栗子、攤煎餅的一幫人有肝炎,路邊炸油條的會往麵粉裡加洗衣粉,一個路邊賣烤白薯的能夠月入過萬……不一而足,「隨風打醬油」的帖子讓「圍觀」的網友大呼「長見識了」,網友也親切地稱他為「醬油哥」。
除了爆料,「醬油哥」的帖子更試圖還原一個一線城管隊員真實的工作圖景,「正準備給無照商販敬禮,我手還沒抬起來,他人都沒了。」「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女人生孩子,也不是冷天早起,而是連班兩天之後,被副隊叫來盯熱線。」
剛開始,有人說「醬油哥」「裝」,「別在這兒立牌坊了,你在這裡倒苦水就能改變城管的形象?」但時間長了,跟帖的網友中理解的聲音越來越多,「哪個行業都有好人壞人,城管也一樣。」「以前也是人云亦云,現在看來,城管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記者調查
發帖緣起城管被誤解
「醬油哥」本名叫宋志剛,北京市延慶縣人,1986年出生, 2008年警校畢業後進入北京市海澱區城管監察大隊海澱分隊工作。日前,宋志剛在海澱分隊的辦公室裡接受了「中國網事」記者的採訪。
宋志剛告訴記者,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理解是常態。有一次,宋志剛參加查處一個強買強賣團伙的行動,需要穿便衣配合。控制住小販後,宋志剛和同事準備把暫扣的貨物裝車,旁邊圍觀的一個人跳出來,指著他的鼻子說,「城管為什麼不穿制服,是不是怕打人被認出是城管?!」
工作時間長了,宋志剛內心開始「無比強大」起來,但一次同學聚會,還是深深刺激了他。在那次聚會上,來自城管隊伍的他成了大家開涮的對象,有同學問「抄來的烤白薯都拿家裡了?」,還有同學調侃「給我城管三千如何如何」……
那一刻,宋志剛感覺自己儼然成了「異類」。「以前都是特別要好的同學,突然一下子感覺自己成了他們的"敵人"。宋志剛事後說,而這讓他萌生了在網上發帖給城管「正名」的念頭。
「我不指望這個帖子能讓大家理解我們干城管的,但至少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幹什麼。」宋志剛說,「還有,我也想把我在工作中接觸的許多真相告訴大家,比如,路邊攤真的比我們想像的還髒。」
延伸閱讀
專家建議給城管「去標籤」
在《一個城管隊員的日常見聞》的跟帖中,一位轉業到城管工作的退伍軍人說,自己在抗洪救災的時候,雖然很累很苦,但是老百姓拍手叫好,可那種滿足感現在一點也找不到了,覺得沒有職業歸屬感。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公眾和城管之間的隔閡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近年來城管暴力執法的事件屢見不鮮,這讓公眾很容易以偏概全地解讀城管形象。而北京市城管執法局的一位負責人也感歎,近年來的一些負面事件,讓城管一度「妖魔化」。
在新浪微博上,網友「享受奔跑的獅子」說,城管已經被社會給「標籤化」了,一旦一個職業或機構被標籤化,去標籤化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社會的進步、公眾的理解及個體的努力。在周孝正教授看來,要撕掉貼在城管身上的「標籤」,當務之急是給公眾和城管一個有效溝通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