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遼涉黑人代斂財20億欲逃美被抓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袁誠家

【文匯網訊】據中國新聞周刊網報道,袁誠家曾是一名馬車伕,最終成為身價20億的企業家。他也曾合法經營,是鞍山市人大代表、本溪市勞動模範,但在膨脹的慾望之下,卻淪落為涉黑組織頭目。雙面人生的背後,不僅折射出一個富豪的迷途,也凸顯了當前對人大代表監督難的制度困境

若不是看《焦點訪談》,老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老闆竟是涉黑組織的頭目。在此前一年時間中,多次傳言老闆要被抓,老李都將信將疑,「看來這次是真的。」老李說。

老李是鞍山金和礦業有限公司大龍嶺選廠的一名修理員,而他的老闆是公司的董事長袁誠家。在老李和同事眼中,袁誠家不僅是一名人大代表,還是一個平易近人、說話和氣的人,很難想像老闆會和「黑社會」「故意傷害」這些「惡事」有關。

電視屏幕中,袁誠家穿著橘色的囚服只說了一句話:「因為錢掙得太多了,要是沒錢就沒有這些事。」

袁誠家所說的「這些事」令人觸目驚心。據公安機關偵查,以袁誠家為首的犯罪組織先後造成47名被害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中死亡2人,重傷10人,輕傷14人。

2010年10月以來,在公安部的指揮下,遼寧警方成立專案組一舉打掉了該帶有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從公安部接到舉報到袁誠家被抓,幾經周折,歷時5年。

身價20億的企業家、市人大代表、市勞動模範、省抗震救災捐贈突出貢獻個人……各種光環之下,袁誠家卻蛻變為涉黑組織頭目,走向了人生的反面。

脫貧

袁誠家,現年46歲,滿族,是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思山嶺村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貧困。袁家一共8個子女,袁誠家總排行老7。他是家中最為勤奮的一個。

與大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一樣,袁誠家的發家史也頗為艱辛。

在上個世紀70年末到80年代初,袁誠家靠趕馬車攢了一些錢,日子稍微好過些。1985年,他到本溪南芬的橋頭磚廠當了一名工人。在工地,袁誠家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他認識了在工地做工的謝艷敏,1986年兩人結為夫婦。

謝艷敏的妹妹謝艷波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姐姐結婚時,連把椅子都沒有,更不用說大米之類的糧食了。

後來,袁誠家向謝艷波借了幾千塊錢,買了一輛破舊的老「解放」,開始給工地拉運料,為了省錢,有時沙子都是自己裝卸。

謝艷波說,姐姐正是看上了袁誠家這種勤奮。之後,袁誠家的運輸生意搞得有聲有色,還雇了幾個裝卸工,為了不耽擱工夫,工人都住在袁誠家租的房子裡。「睡一個大通鋪,裝卸工在一頭,我姐和姐夫在另一頭。」

與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夫妻一樣,創業之初,袁誠家日子過得極為仔細。一毛錢一斤的醬油,謝艷敏每次只買半斤,土豆也是買最便宜的,她甚至還到菜地裡去撿別人扔的白菜葉。

沒過多久,袁誠家組建了一個有六七台「解放141」的車隊,越來越多的生意讓夫妻倆的口袋慢慢鼓了起來,加上兒子和女兒學習努力,一家四口的小日子讓親友們極為羨慕。

在謝艷波眼中,姐夫頗為孝順。岳母從牛棚上摔了下來,袁誠家天天陪床照顧。雖然妻子家一共9個兒女,但還是袁誠家提議要把岳父母養起來,還主動提出承擔所有費用。

暴富

風起於青萍之末。據《中國新聞週刊》得到的一份袁誠家簡歷顯示,1988年8月,袁誠家入駐本溪火連寨鑄造廠,任廠長,直到1998年12月。

這成為袁誠家經營企業的開始。這家企業專門生產鋼球——鐵礦石廠磨礦粉的必需品。

創業路上,曾令袁誠家頭疼的是客戶欠款。本溪偏嶺第一鐵選廠就欠了上百萬,而且這個小型國營企業一直虧損,幾近倒閉。1998年,正值國有企業攻堅年,不少國企被收購兼併。此時,偏嶺鎮政府組織承包競標,標價260萬。袁誠家一舉拍了下來,合同一簽就是三年,一直續約至今。

「他當時心裡也打鼓,但這個廠之前欠他的錢,拍下來至少會有個說法。」鞍山金和礦業大龍嶺選廠廠長鄭衛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260萬是袁誠家四處借來的,當年,鐵礦市場低迷,無人出價。

拍下鐵選廠之後,鐵礦粉的行情逐漸好轉,一噸能賣200多元,利潤有30多塊,而他的企業年產五六萬噸。「他命特別好,當時鐵礦企業冬天是不收鐵礦粉的,但他承包那年冬天也成了旺季。」鄭衛國說,第一年就實現了收支平衡。

從2002年起,鐵精粉的價格扶搖直上,最高時達到1600元一噸。袁誠家也適時地擴大規模,達到年產30萬噸。鄭衛國說,這個拐點讓袁誠家積累了上千萬的資產。「他趕上了好時候,資產就是這樣滾雪球增長的。」鄭衛國說。

袁誠家似乎對此並不滿足。2003年,經朋友介紹,他走出本溪,以1850萬的價格收購了鞍山的一座鐵選廠和兩座礦山,成立鞍山金和礦業公司。正是這個金和礦業公司,讓袁誠家在日後獲得極大成功。2004年袁誠家改擴建了生產線,將年生產能力從5萬噸提升至20萬噸。2007年,一座年處理鐵礦石320萬噸、生產100萬噸鐵精粉的新選礦廠又投入使用。

此時的袁誠家在鄭衛國眼中仍是一個工作狂人,頻繁往返於本溪、鞍山之間。「他來鞍開會都不住酒店,直接住在廠裡,晚上還會進廠房。」鄭衛國說。

到 2009年,金和礦業已是擁有5個礦,11家企業,員工上千人,分佈於本溪、鞍山、雲南香格里拉等地的大型礦業集團。與此同時,鐵精粉的價格仍處在每噸 1000元以上的高價位。僅以鞍山金和礦業為例,每天生產3000噸鐵精粉,以每噸1000元計算,一天收入300萬,可謂日進斗金。

當然,隨之飆升的是袁誠家的身家。從2007年至2009年,袁誠家的「身家」由幾千萬躍升至數億元。

人大代表「監督」難題

儘管2003年擔任過本溪的政協委員,還有著瀋陽工業大學在職研究生的學歷,在袁誠家的各個光環裡,仍屬鞍山市人大代表這一職位最為光鮮。隨著案情曝光,這一頭銜也最受詬病。

根據鞍山市人大常委會人事委副巡視員張明利向《中國新聞週刊》解釋,袁誠家當選人大代表,實際上是按照企業家競選人大代表的習慣,「就是根據納稅,熱心公益事業和支持地方建設,但對於納稅額沒有具體數額。」

張明利說,通過考察,袁誠家的表現「確實不錯」。

在鞍山金和礦業有限公司的介紹中,自2004年到2011年8月,累計上繳三種稅63024.8萬元,預計2011年將繳稅3.5億余元。

在《中國新聞週刊》輾轉獲得的一份資料中,對於推薦袁誠家為人大代表的推薦理由中寫道:袁誠家同志具有較高的參政議政能力和履行代表職務能力,在認真管理企業的同時,為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獻計獻策,多次提出科學有效的建議和意見袁誠家同志熱心於公益事業,從2003年起累計為助學,助殘,救災,為百姓修路,建文化廣場等捐款捐物達800多萬元。鑒於該同志表現,特推薦為鞍山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候選人。

顯然,對當地所作的貢獻,為袁誠家當選為人大代表「加了分」。 2007年,袁誠家當選鞍山市人大代表。

2010年的市兩會期間,袁誠家還提過議案。在這一期間,袁誠家還當選為本溪慈善總會慈善助學先進個人,遼寧省抗震救災捐贈突出貢獻個人。

袁誠家落馬後,人大代表的監督問題備受關注。一位網友稱,早在2003年就已有「劣跡」,為何7年之後才被查處?甚至有人懷疑,是人大代表這一「護身符」保護了他。

張明利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人大代表的身份並非護身符,「如此大的案子,人大常委會怎麼會不批准呢?不存在因人大代表身份影響偵辦的問題。」

張明利表示,袁誠家是本溪人,鞍山方面也很難瞭解他在本溪的情況,「況且我們看他社會形象好,為百姓代言,納稅也不錯,所以他背後做了什麼別人也不知道,要是黨員,那至少還有紀委監督。」

據中共鞍山市委外宣辦提供的資料,袁誠家於2007年2月在鞍山市千山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經過10人以上代表聯名,被推薦為代表候選人,並當選為鞍山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人大代表任職符合法律規定。」2010年11月11日,接到遼寧省公安廳《關於提請許可對鞍山市人大代表袁誠家刑事拘留的請示》後,鞍山市人大常委會及時審議通過了關於許可對市十四屆人大代表袁誠家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的決定。

早在2010年10月,按照公安部的統一部署,遼寧省公安廳從各地抽調了158人直接成立了「10·05」專案組。

2010年11月11日當天,袁誠家在準備飛往美國前,於北京首都機場落網。被抓的兩天前,他剛過完44歲生日。

2010年12月21日,鞍山市千山區第三屆人大第十七次常務會議決定,接受袁誠家提出的辭去鞍山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辭呈。

據《中國新聞週刊》瞭解,袁誠家落網後,警方已先後抓獲犯罪嫌疑人109名,破獲刑事案件56起,治安案件13起。警方查實該組織除了涉嫌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外,還涉嫌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鬥毆,非法持有槍支犯罪等等共17個罪名。

袁誠家被捕後,其妻子謝艷敏、兒子、外甥、兩個連襟均因涉案被捕。目前,鞍山金和礦業仍在正常生產。鄭衛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現在公司由遼寧省公安廳和當地政府監管。

      責任編輯:絲帶
人大代表曾遞校車安全工程議案      [2011-11-29]
遼寧原人大代表以黑護商斂20億      [2011-11-24]
胡錦濤江澤民等投票選人大代表      [2011-11-08]
胡錦濤投票選舉西城區人大代表      [2011-11-08]
廣州市人大代表:VIP病房應取消      [2011-11-04]
中共部署十八大 代表2270名      [2011-11-01]
四位代省長確認為全國人大代表      [2011-10-29]
原楚雄州長被終止人大代表資格      [2011-10-29]
關注自治區換屆選舉:人大代表是責任      [2011-10-05]
湘人大代表李湘銘涉黑獲刑20年      [201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