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財經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網傳中國年終獎多1元增千元稅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10]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國廣播網12月10日報道,這兩天,這樣一條微博在網上被瘋狂轉發:「請大家注意年終獎臨界點:發18001元比18000元多納稅1154.1元;54001元比54000元多納4950.2元;…… 960001元比960000元多納88000.45元。」

「多賺一塊、多交千把塊」,這種因為多發了幾塊錢,正好稅率上了一個檔次而多繳稅的情況,讓不少網友發出由衷感歎:「我志願少領年終獎!」不過,首都經貿大學財稅學院教授丁芸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沈靜文采訪時表示,現實中,臨界點上下兩檔的交稅額,差異並不會這麼大。

丁芸:舉例子比方說你現在工資是一萬塊錢,然後3500不是免稅嘛,剩下的就是6500了,這6500是分段,第一段比如稅率是3%,第二段是5%,如果你只有一塊錢超過它那個臨界點高的地方,適應高稅率,它不可能是因為超過一塊錢,而是大部分都超過這個等級了。

但無論如何,在任何一個累進計稅的國家,臨界點上都有可能出現賺得多、拿到手的卻少的情況。旅日華人黃學清介紹,在日本,也是這樣。

黃學清:日本也有多收入一日元就進入另一個稅率檔次的問題,日本的所得稅一直實行累進制徵收,現在最低一檔的稅率是5%,一共分為六檔按,收入越多稅率越高,最高稅率曾經達到過93%。後來日本政府一直努力減輕國民稅務負擔,對所得稅法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修改和調整,目前最高稅率已經降到40%,收入在195萬日元以下的大約相當於16萬人民幣都可以免稅。

稅制如此,顯而易見,收入在無限接近而不超過徵稅臨界點的情況下,「到手率」是最高的。但目前在我國,大多數單位按月交稅,難免出現這個月過了臨界點,下個月又離臨界點差一截的情況。該如何最大程度地平衡每月稅額呢?日本的答案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稅額。

黃學清:日本的個人所得稅是按照年度徵收的,就是根據一年的總收入計算稅金,每個月支付報酬的企業或單位會代為扣除所得稅,年底開始進行清算和申報,多退少補。

英國人格蘭·霍伊向我們證實,英國採用的也是類似的徵稅方式。

格蘭·霍伊:就是每個月會自動扣錢,按你的年稅來算,然後每個月會扣,如果到年底要是多扣的話他們會退給你,不管你有幾份工作它都會加起來,每一個英國人都會有一個公民保證號碼,做任何工作都要用這個號碼。

與日本、英國相比,我國居民是否稅負更重?首都經貿大學教授丁芸解釋,按年徵稅確實可起到平衡作用,但在絕對稅額上支出不一定減少。

丁芸:咱們實行的是分降徵收,而且我們是11項徵稅的項目,然後每一項它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說工資金是按月計算,個體戶是按年,股息紅利是按次,它的方法不一樣。像國外的方法,按年匯算傾銷以後對納稅人有好處,因為它不會考慮到你這個月高,那個月低,它是全年下來一起算。要是比較稅負輕重,這也不好說,因為很多國家個人所得稅制是很高的,國外包括銀行也好,和稅務部門稅銀聯網大量用轉帳支票,它的所有收入支出都在監控之列,咱們主要大量現金交易,很多收入沒有得到控制,漏洞比較多。

無論哪種方式,除了不斷完善的計稅法,納稅人更期盼的恐怕是稅務部門對民聲的傾聽。格蘭·霍伊說,伴隨歐洲經濟持續走軟、居民收入下降,英國政府正從善如流地提高稅收起征點。

而在日本,稅務部門的體諒之心則以所得稅「控除制度」來體現。

黃學清:控除就是減免一部分所得稅,減免的內容包括納稅者本人生活所需最低費用、撫養家屬所需最低費用、社會保險費用、高額醫療費、捐款等等這些都可以從收入中減除免征所得稅,也就是說,將一個家庭生活必需的最低費用減去之後的那部分收入才是要按照規定的稅率納稅的。許多日本人儘管年收入相同,但如果撫養的子女和老人的人數不一樣,需要交納的所得稅稅款也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比如一個孩子可以免除38萬日元的收入的稅金,贍養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46萬日元收入的稅金。

      責任編輯:glory
年終獎發放:多1元稅後或少萬元      [2011-12-03]
國稅總局闢謠「年終獎徵稅」      [2011-08-16]
港經濟好轉 打工仔年終獎金增加      [2011-01-31]
重慶將取消事業單位年終獎      [2011-01-27]
穗年終獎4486 網友直呼被平均      [2011-01-13]
京刊論7連跌:人幣暫別堅挺時代      [2011-12-10]
「俄羅斯之冬」當真襲來?      [2011-12-10]
歐元區將向IMF注資2000億歐元      [2011-12-10]
克羅地亞將成為歐盟新成員      [2011-12-10]
歐盟26國有望締結新條約 英國尷尬陷「孤立」      [20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