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狂追7小時 日本扣押中國漁船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圖為日本長崎海保部拍攝的「逃逸中的」中國漁船「浙象漁16」號。

【文匯網訊】據東方早報12月21日報道,中韓漁船風波尚未完全平息,又一艘中國漁船被指涉嫌非法跨界捕撈。

 昨天,日本長崎海上保安部逮捕了涉嫌在日本領海內非法作業的中國漁船「浙象漁16」號船長鍾進音(39歲)。日方稱,從19日晚間10點半左右該漁船被發現到次日晨5點半中國船長被捕,長崎海保的整個追捕過程歷時近7小時,但中國船員未進行抵抗。

 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20日對新華社記者證實了「浙象漁16」號被日方扣押一事。他透露,船上包括船長在內共有11名船員,目前船長正在被日方押往長崎海上保安部,預計20日下午抵達長崎市,其餘10名船員仍在船上,最快於21日上午抵達長崎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昨天表示,日方已向中方通報了有關情況,中方正在調查核實。中方要求日方切實維護中國船員的合法權益,妥善處理此事。

 本月12日,中韓漁業糾紛導致一名韓國海警死亡的事件,不僅在韓國成為焦點,也引起日本輿論的廣泛關注,日本政府更表示要與韓國「攜手」應對中國漁船日益增多的「非法闖入」事件。有分析指出,隨著中日東海摩擦不斷升溫,日本在中國漁船問題上窮追猛打,是在為加大爭奪海洋權益進行輿論宣傳。中日存在東海劃界糾紛,中日至今也未完全走出因去年9月釣魚島撞船事件的陰影。

 中國船員未抵抗

 據日方稱,中國漁船「浙象漁16」號涉嫌於19日晚間10點半前後在五島列島的鳥島東北偏北約4公里處的日本領海內作業捕魚。漁船被發現時,海中垂著四五根采珊瑚的繩子。此外船內也發現了珊瑚,但目前並不清楚這些珊瑚是不是從日本領海內採集的。因其無作業許可,長崎海上保安部的巡邏船向中國漁船發出停船命令,但漁船無視日方巡邏船的停船命令向西南方向逃逸。直到20日早上5點半左右,另一艘巡邏船在鳥島西南偏南約87公里處的海上強行靠攏漁船,9名保安官登上漁船並令其停船。

 據稱,逮捕時船員等人並未進行抵抗。鑒於12日發生了韓國海警在取締中國漁船非法作業時被刺致死的事件,長崎海上保安部稱,「因為有韓國的事件在先,這次我們都很小心謹慎。」中國漁船隨後與日方巡邏船一道向長崎方向行駛,船長鍾進音將會被帶到長崎海上保安部進行調查。

 今年11月6日,日本第7管區長崎保安本部曾以涉嫌違反《漁業法》為由,狂追4個半小時逮捕了中國「浙岱漁04188」號漁船船長張天雄。11月9日,張天雄在繳納30萬日元(約合2.45萬元人民幣)的罰金後獲釋。

 加強爭奪海域控制權

 這一最新的日方扣押中國漁船事件發生在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即將首次訪華的前夕,野田佳彥將於12月25-26日訪問中國。據日本媒體報道,野田訪華會談及建立海上危機管理機制等問題。上週末剛剛訪問日本的韓國總統李明博據稱在與野田佳彥的會談中,也談到了尋求建立兩國海上合作機制,應對中國漁船的「非法作業」問題。韓國媒體稱,被拘的中國船長程大偉已在19日向韓國仁川海洋警察署「承認了犯罪事實」。

 有分析指出,日本頻繁炒作「中國漁船」問題,主要是為「圈海劃地」尋求依據,為擴張海權造勢。

 今年以來,日本在加強海域控制權問題上動作加快。早前有日本媒體披露,日本政府計劃將25座離島收歸「國有」,其中包括中國擁有主權的釣魚島以及沖之鳥礁(日稱「沖之鳥島」)。10月份又有消息說,日本政府計劃在年內為39座離島命名,並以此作為「根據」,擴大日本的「專屬經濟區」。

 不僅如此,今年日本曾數次公佈中國漁政船在釣魚島海域的巡航活動,並將語境設置為「闖入日本領海」。此外,日本還在南海問題上積極回應菲律賓等南海主權聲索國的「多邊談判」主張,以策應東海問題,加大對華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霧雨」號19日早上抵達了青島港,恢復了去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後停止的中日國防交流中兩國軍艦的互訪行動。

      責任編輯:新二
外交部:正核實漁船被日扣事件      [2011-12-20]
中方要日確保被扣漁民合法權益      [2011-12-20]
日海保:逮捕中國船員未遇反抗      [2011-12-20]
日本抓捕中國漁船並逮捕船長      [2011-12-20]
韓媒:中國船長承認刺死韓海警      [2011-12-19]
日韓首腦舉行會談 就共同應對中國漁船問題磋商      [2011-12-18]
韓警扣留中國漁船平均每天1艘      [2011-12-17]
日韓擬合作應對中國漁船問題      [2011-12-16]
關於子彈的斷想      [2011-12-14]
韓稱涉案中方船長曾屢次被抓      [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