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金正日猝然逝世以後,全球媒體對兩則問題表示疑惑:一是他指定的繼承人即幼子金正恩究竟能否順利接班,金正恩畢竟年方29歲,欠缺政治閱歷和軍事經歷;二是金正日去世,自然會對朝核問題的處置帶來變數,今後國際社會應該遵循何種軌跡處置朝核問題。
上述疑惑初看,似乎錯綜複雜,處處啟人疑竇。究其實質,並不像各大媒體提出的質疑那樣複雜,至少在現階段,可以給予簡單的詮釋。 金正恩順利接班但有後續問題
第一個疑問的答案是,金正恩已經順利地接班了,談不上是否順利。朝鮮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22日在頭版發表的長篇社論稱,金正恩是朝鮮主體革命的偉大繼承者,金正恩的領導是繼承完成主體革命事業的決定性保障。「我們要緊密團結、團結、再團結在偉大的金正恩同志的周圍,忠誠地接受他的領導」。社論強調,全體黨員、官兵、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金正恩周圍,擁護金正恩的領導,化悲痛為力量,戰勝今天的困難局面,為獲得主體革命的勝利頑強奮鬥。
另據韓國情報機構透露,在金正日逝世的消息正式發佈前,金正恩已經以朝鮮勞動黨中央軍委副委員長的身份,發出了第一個軍令,指示所有軍事部隊停止野地演習和訓練,返回軍事基地。這個軍令被嚴格執行,這顯示金正恩已經實施了對朝鮮全國軍隊的掌控,也顯示金正恩將成為朝鮮的最高軍事領導人。
筆者曾經撰文指出,至少在現階段,金正恩執掌平壤大權,是沒有問題的。這既是金正日生前周詳安排所致,在朝鮮權力分佈的格局下,也是大勢所趨。
概言之,首先朝鮮是金氏家族的天下,金正日妹妹金敬姬(輕工業部部長)、妹夫張成澤(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夫人金玉都力挺金正恩接班,在金氏家族內部獲此共識;其次,在朝鮮軍隊各軍兵種中,能遏制國內政局異動的是平壤衛戍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這兩支部隊均在總參謀長李英浩的直接管轄之下。李英浩過去擔任平壤防衛司令,對衛戍部隊尤其擁有影響力。
金正恩對李英浩有知遇之恩。自從李英浩擔任總參謀長以來,金正恩在朝鮮軍隊中就有了代理人;再次,在朝鮮全境,安全部門無處不在。談到內部控制力,朝鮮安全部隊甚至比軍隊起到更直接的作用。朝鮮安全部隊自詡絕對效忠於「長白山世系(金日成家族)」。只要是金氏家族公認的接班人,安全部隊是絕對效忠的。
最後,還需要指出一個因素,即今年一系列國際事件以暴烈的形式彼伏此起,令人應接不暇。舉其犖犖大端,阿拉伯連環變局、拉登殞命、卡扎菲斃命、敘利亞動亂、伊朗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一浪高過一浪。在空前嚴峻的外部壓力之下,平壤各既得利益團體都是同命之鳥。亂說亂動,只會觸發內亂,招進外患,形成致命的威脅。值此關頭,按照金正日生前的安排行事,乃是最穩妥的辦法。「形勢比人強」,此之謂也。
眼前金正恩承繼平壤最高領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敵存滅禍,敵去召過」的規律,仍然起著作用。如果說他還會遇到大的挑戰,則是日後的事。
金正恩同其父當年接班的情況不同。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金日成已經著手扶植金正日的接班態勢了,1994年金日成逝世時,金正日早已羽翼豐滿。
金正恩年方29歲,欠缺政治經驗和軍事閱歷,在軍政界也缺乏威望。歷史上,顧命大臣同少主的關係全始全終者,如諸葛亮謹慎輔佐後主之類,少之又少,多數以凶終隙末結尾。今後金正恩及其左右在從顧命元老手中全面接管黨政軍大權時,如何應付挑戰,則又是一回事了。
另外,朝鮮國勢凋敝,民不聊生,如何走出困境,在最高領袖駕鶴西去之後,平壤高層勢必見仁見智,如枘鑿不合,也會浮上桌面。屆時金正恩何去何從,又是一個難題。
朝核問題此刻非國際急務
至於第二個疑問,則金正日撒手西歸,自然會對朝核問題的處置帶來變數。據筆者觀察,變數介入朝核問題的處置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當不在眼前,而可能發生在日後。具體說來,今後可能引進的變數的策源地又分別在朝鮮本國以及西方世界。
當前平壤高層忙於安排金正恩接班以及權力分配事宜以及照料金正日喪事。不論如何,其他事務的考量一概屬於第二順位,此際當無暇顧及如何應對外部世界對朝核問題施加的壓力。
況且,論及金正日在朝鮮軍政界心目中的「功績」,當以他頂住國際壓力,將周邊大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為首。多年來平壤置國貧民窮的基本國情於不顧,一意孤行,罔顧國際視聽,銳意發展核武器,在國際上惹得天怒人怨。然而,朝鮮軍政界仍然視之為小國周旋於大國之間的成功的典範。當前金正恩是「君權父授」,權力基礎是先父的托付。當然他既無理由也無必要同意改變其父對朝核問題的既定政策。
據筆者觀察,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也沒有在議事日程上將朝核問題列為優先處理事項的打算。當前對西方世界而言,伊朗核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而朝核問題畢竟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伊朗核問題的處置,不論是和平解決還是武力解決,對朝核問題或許都具有促進作用。
何況,美國可能認為,朝鮮核武器掌握在金正恩這位80後的青年手中,應對都要格外慎重。這從金正日逝世後希拉里的講話中就端倪可見了。
據此,前述兩項疑問,答案是清楚的,不足以啟人疑竇。
作者薛理泰,是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