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香港政府新聞網消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就維港以外填海,當局對人口推算直至2039年,規劃部門也是按政府統計處作出人口的推算估計;若只有數字上的推算而不去啟動有關討論,是沒有顧及香港的長遠利益,屬短視的看法。
林鄭月娥今天(1月7日)向傳媒表示,維港以外填海的討論不爭朝夕,但若迴避這問題,是沒有顧及香港的長遠利益。香港未來對土地的需求非常大,除了住房的需求,也要配合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的需要和新產業對於土地的需求。
即使用今天對於土地的需要,或許也未能滿足市民的要求,所以能夠開拓更多土地,改善市民未來在住房和社會服務設施方面能夠有更大的空間,應會得到市民的支持。
建立土儲應付需求
她說,人口推算是非常長遠的,談的是未來30年,所以數據最終會否有偏差,不會影響當局的工作,因為數字龐大。純粹因為不相信這套人口和土地的推算,便認為不需要啟動有關討論是不成立的。
行政長官早前提出希望現時做足準備工夫,為香港建立土地儲備,她聽到的意見全是贊成的,都是認為為香港的未來長遠發展,有土地儲備比較優勝,至少能夠有能力應付突然有其他對土地的需求。
她指出,現時已發展的土地約24%,若撇除約佔60%的郊野公園、濕地公園、或其他有保育和綠化價值的土地,能夠發展的土地是有限制的。
多管齊下釋出土地
當局會多管齊下,不會放棄任何可以釋放現有土地作發展空間。在行政長官去年施政報告的6大措施中,填海只是其中之一,其他5項措施,加上已開動的新發展區的規劃研究,即新界東北「三合一」新發展區、洪水橋,以至東涌新市鎮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工作也在進行,但不一定可完全順利推行,即使順利推行,長遠也不能提供足夠的土地供應,所以在多管齊下、未雨綢繆的態度下,在有充足的時間與公眾討論在維港以外填海,是負責任的做法。
她強調,發展局非常重視公眾參與,現時提供的25處可考慮填海的選址,主要由於在去年11月開動首階段的公眾參與,聽到很多意見,特別是一些專家和學者的意見,指在完全缺乏具體選址的情形下,很難討論以後在維港以外填海選址的準則,亦不能夠豐富有關討論。
因此,土木工程拓展署發放了4大分類的可行填海方案,包括造人工島、島的連接、已經填海的海岸線再填海,以及從未填海但不屬於要保護海岸線,可以填海,希望能豐富討論,讓首階段在2月29日完結前,有更具體和充實的回應。
當局在整理收到意見和資料後,希望在年中提出填海選址的準則,或在25個選址中,撇除大家認為不適合的方案,集中大概10個的名單,再作研究和向公眾諮詢。
維港以外填海的討論不爭朝夕,但若迴避這問題,是沒有顧及香港的長遠利益,而啟動討論後亦不能長期議而不決,因為建立土地儲備應付香港未來人口增長及其他方面的需要,是至為重要的。
待土地填好後,當局會再啟動公眾程序,研究土地用途。她看不到填海後一定會興建豪宅,因為當局必須要滿足整個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至於成本方面,她說要進一步研究,並請市民不要假設不用填海方案是較便宜,現在沒有一個造地方案是簡單、便宜和沒有爭議的。 |